从“提篮叫卖”到“网销全国”,从“无名土产”到“地标名片”,在品牌引领的强劲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徐州优质农产品走出“深巷”。徐州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深耕地域特色,强化品质管控,创新营销模式,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有辨识度的农业“金字招牌”。从田间到舌尖,从产地到餐桌,品牌赋能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一条“品牌响、销路广、效益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亮。
一张煎饼,激活产业动能
最近,一张来自贾汪区汴塘镇的煎饼,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在“苏超”比赛的场馆外,汴塘煎饼的广告牌与万众欢呼交相辉映,市民游客排起长队,只为尝一口这“小时候的味道”。这张看似普通的煎饼,正成为汴塘镇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它是如何从农家灶台走向更广阔天地的?
近年来,汴塘镇围绕煎饼这一传统特产,构建起标准化生产、数字化营销与产业融合协同的发展体系,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要想赢得顾客的认可,归根到底离不开“好吃”二字。汴塘煎饼独特的原料优势,正来源于本地生产的山地小麦。蛋白质含量高、风味独特的优质原料,为煎饼奠定了优质的味觉基础。
在孟省村、河泉村等地的标准化厂房中,工人们规范操作,在延续石磨磨糊、手工摊制等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借助自动化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稳定性。
除了提升产品本身,汴塘镇更加注重挖掘煎饼的产品附加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建设非遗体验馆,游客可亲手尝试摊煎饼,感受传统饮食技艺的魅力;推出的煎饼礼盒搭配本地酱菜厂生产的“煎饼伴侣”,不仅提升了附加值,也带动了周边村集体发展。如今,“煎饼之旅”逐渐成为当地文旅新亮点,节假日常常游客不断。
产业的壮大最终惠及于民。目前,汴塘煎饼产业已为57名村民提供就近就业岗位,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像“饼娘”高长云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的案例不在少数。最近,孟省村汴塘煎饼坊非遗体验馆入选省级非遗工坊,进一步增强了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展望未来,汴塘镇计划进一步延伸煎饼产业链,整合文旅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IP,让“一张煎饼富一方百姓”的愿景真正落地,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一碗米线,唤醒闲置资源
在铜山区三堡街道四堡社区,一个曾经只剩回忆的地方,如今飘出了浓浓的米香。老厂房醒了,机器又哼起了歌,村民们笑着忙进忙出——这是一碗米线带来的改变,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真实故事。
2021年,社区书记董降峰在调研时发现,村里的米线厂因厂房拆迁与管理问题闲置多年。“不能让这么好的传统断送在我们手里。”站在空旷的厂房中,他的话语铿锵有力,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就这一句话,点燃了整个社区的希望。在董降峰的积极奔走和多方协调下,“燕营巧妇”这个品牌就此诞生。3000平方米的闲置厂房活过来了,新设备安装到位,但最珍贵的,还是老师傅们那份不变的手艺。
从大米的浸泡、磨浆,到蒸煮、晾晒,每一道工序都需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严格把控。董降峰介绍道:“米浆要在竹制蒸笼中反复蒸制,才能确保米线口感Q弹爽滑;晾晒环节更要根据天气情况灵活调整,时间误差不能超过半小时。”
口味依旧传承着老手艺,但这碗米线却走得更远了。它搭上电商快车,通过拼多多、抖音等平台销往全国各地;它“穿”上定制礼盒,成为游客必带的“徐州味道”;它坚持产地直发,让消费者尝到最新鲜的滋味。
销路的打开,直接带动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包装车间里,60岁的董大姐手法熟练:“现在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关键是还能照顾家里,两头兼顾。”50多个村民在这里找到了工作,他们不再是外出打工的“候鸟”,而是建设家乡的主人。
米线厂带来的不仅是工作机会。作为社区集体企业,厂子的利润变成了更好的道路、更美的环境、更丰富的文化活动,形成了一条“产业带动—集体增收—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路径。“咱们现在开会,讨论的都是怎么让社区更好。”一位正在打包的大爷笑着说,“这日子,有奔头!”
在董降峰看来,乡村振兴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民生账、文化账。未来,四堡社区还计划延伸“米线+文旅”“米线+电商”模式,打造集生产、体验、研学于一体的乡村产业综合体,让更多人通过一碗米线,记住乡土的味道,看见乡村的希望。
厂房外,“燕营巧妇”四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车间里,米香四溢,笑声不断。这是一碗米线的故事,更是一个徐州乡村正在发生的美丽蜕变。
一颗大蒜,撬动百亿集群
在邳州市宿羊山镇,空气中弥漫着辛辣香气。每年5月末起,这里进入大蒜丰收季。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忙着对刚出土的大蒜进行初步处理——剥土、剪茎、去须,原本沾满泥土的蒜头,转眼变成白中透紫的“净蒜”,准备进入更广阔的市场。
宿羊山镇被誉为“中国大蒜第一镇”,是邳州大蒜的核心产区之一。邳州全市大蒜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年产量逾70万吨,拥有300多家大蒜加工与贸易企业,从业人数超40万,形成了一条集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于一体的百亿级产业集群。“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江苏,江苏大蒜看邳州”,并不只是一句口号。
清晨时分,不少宿羊山镇的蒜农将自家晾晒好的大蒜装车运往当地大蒜加工、出口的头部企业黎明公司的收购点。在收蒜现场,自动分拣机正按尺寸将蒜头分级,工作人员迅速装袋、称重、结算。每年农忙时,都有3万余名“蒜客”不愿意错过这拨丰收季,纷纷从河南、安徽、山东等周边地区赶到宿羊山镇。
而这些优质大蒜的旅程并未终止于此。经过晾晒、农残检测和病害筛查后,一批批大蒜被送入冷库,随后通过冷链运输出口至泰国、印尼、日本、美国等31个国家和地区。目前,邳州大蒜的出口额已超3亿美元,占全国大蒜出口量的30%,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蒜”。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蒜在邳州经历了更深层次的“变身”。一批龙头企业正推动大蒜从调味品向健康食品、医药原料等多领域拓展。
在黑蒜生产车间,白蒜经过60天恒温发酵,转化为口感酸甜、营养丰富的黑蒜,被称为“东方费列罗”。此外,大蒜还可加工成蒜粉、蒜片、蒜油胶囊、黑蒜精华液等100多种产品,大幅提升附加值。
为推动大蒜产业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宿羊山镇正在建设集物流、冷链、电商于一体的大蒜冷链交易市场,改变以往“马路市场”的分散局面,进一步巩固其行业地位。与此同时,当地企业与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推出符合现代消费趋势的新产品。
邳州大蒜产业正在实现从“重产量”到“重品质”再到“重价值”的转变,用工业化思维推动农业升级,真正实现了“小蒜头,大产业”的富农效果。
一颗颗大蒜,通过匠心打造与产业链延伸,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全球餐桌的价值飞跃。未来,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邳州大蒜不仅将继续为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更将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动力,让“金蒜盘”越打越响。
一瓶绿豆烧,奏响融合乐章
清晨的窑湾古镇尚笼罩在薄雾之中,绿豆烧酒业的酿造车间里已酒香四溢。酿酒师傅老李正俯身查看竹匾里晾晒的药材。“菊花要晒足3天,差一晌午都不行,这是我们窑湾绿豆烧的品质根基。”说话的正是万昌酒业创始人赵勇。
窑湾绿豆烧酒有400年历史,曾是乾隆年间的贡酒,有“金泊酒”“辣黄酒”之雅称。如今,借助古镇旅游开发的东风,这一传统品牌焕发新生,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租赁老厂房起步,到如今年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从依靠老师傅手把手传授技艺,到形成完整的酿造传承体系;从老字号的复兴,到创新推出符合现代消费理念的养生酒系列……窑湾绿豆烧的发展之路,正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相融合的生动实践。
品质是窑湾绿豆烧的生命线。为确保质量,企业建立了从选料到酿造的22道工序标准,每年从安徽亳州药材市场精选原料。如今,窑湾绿豆烧供不应求,成为来徐旅客必购的三大特产之一。
品牌的振兴直接带动了当地就业和农民增收。据统计,窑湾绿豆烧相关产品年销售额已突破2亿元,带动周边种植、包装、物流等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实现从原料到销售的一体化发展,有效保障了原料品质和农户收益,农户亩均增收4000余元。
在窑湾古镇景区,游客不仅能够品尝美酒,还能在8000余平方米的非遗工坊亲身体验酿酒工艺。企业近3年接待游客超过220万人次,衍生出酒瓶彩绘、定制封坛等十余种增值服务。一瓶美酒,成功撬动了新沂市“文旅+工坊+电商”的产业链发展。
在当地政府推动下,“窑湾绿豆烧”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企业还与多家专业院校合作,开展酿酒技艺传承与创新研究,推动形成了集生产、研学、体验于一体的产业模式。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窑湾绿豆烧也在不断创新求变。与高校合作研发低糖配方,抢占健康消费市场;通过直播电商让传统技艺“出圈”,线上销售业绩显著提升。
窑湾绿豆烧以品质为根、文化为魂,通过品牌化运营与产业化拓展,不仅成功实现了老字号的复兴,更带动了区域经济多元发展。一瓶美酒,酿出的是技艺的传承,是农户的丰收,是文旅融合的甘醇。未来,窑湾绿豆烧将继续以创新为桨、以市场为舟,驶向更广阔的发展蓝海,让传统酿造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持久芬芳与活力。
记者 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