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大爱润桃李 担当铸师魂——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巡礼

日前,“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正式揭晓。他们或是扎根乡村数十载,用爱心为学生撑起希望;或是跨越山海对口支教,让知识之光照亮边疆;或是深耕特教领域,耐心守护“迟开花”的绽放;或是在高校、职教舞台创新育人,破解关键核心难题、培育行业工匠……尽管耕耘在不同教育赛道,他们却始终以赤诚扎根讲台、以奉献赋能成长,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动人篇章,点亮无数学子的逐梦之路。

王辉——一辈子用爱心点亮乡村孩子的梦想

王辉,启东市合作小学教师,扎根乡村教育41年。幼年失怙、体弱多病的经历,让他对生活的风雨有着切肤之痛。他总说自己是一个心肠很软的人,“我最看不得贫困学生及家长流泪”。

刚工作的时候,王辉每月工资38元。为了帮助面临辍学的孩子,他一下子从自己微薄的积蓄中拿出了80多元。上世纪90年代,王辉每月工资约400元,而每年助学经费超千元。多年来,他爱心助学的费用累计达16万元,资助学生超过120名。他先后接纳10多名家庭困难、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自己家里免费吃住、辅导学业。王辉还发起创建启东市达育小学爱心基金,积极联络爱心企业家,先后筹集社会善款近百万元,帮助困难学生200多名。

2010年起,王辉兼任镇“乡村少年宫”负责人,组建由在职教师、退休“五老”、社会文艺骨干组成的特殊师资队伍,15年来为全镇孩子开设45期免费公益兴趣班,累计免费培训学生达12000多人次,其中5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2023年,他又兼任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积极整合全镇资源,创办了“公益班”“校外辅导站”。作为一名扎根乡村的小学教师,王辉的育人故事还在延续。

厉业余——微光致远 点亮未来

厉业余,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教师,坚守教学一线32年,有21年当班主任、26年担任教研组长,出色完成15届高三年级教学任务。

2020年初,一封来自青海省湟源县高级中学高三学生董守红的信寄到南京市教育局,信里满满都是对厉业余老师的感激之情。2018年8月,厉业余赴湟源县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历程,他克服“高原反应”给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主动接手高三基础薄弱班级教学任务,在和其他任课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所带班级高考成绩远超预期。支教期间,他先后资助17名困难学生,帮助高原孩子同样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一支笔、一页纸,写不完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激、留不住的是您渐行渐远的背影、喊不出的是我们对您的依依不舍……”学生将感激和挽留写在临别信中。

作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厉业余积极探索教改新路径,“深度研课”等活动辐射青海、陕西等受援省份,主持的名师工作室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快速成长。他先后荣获江苏省模范教师、南京市“师德标兵”、“南京好人”等荣誉。

“一辈子站在讲台,一辈子站稳讲台”是厉业余做老师的目标。在他心中,课堂永远是主阵地,只有站稳讲台,教育薪火才能点亮学生的未来。

石国华——廿载深耕育桃李 万里赴疆写赤诚

石国华,昆山市张浦震阳实验学校教师。2024年盛夏,已在昆山乡村教育沃土深耕二十二载的石国华毅然作别家园,挑起苏州市第三批援疆支教团团长的重任,奔赴祖国最西陲的新疆克州阿图什市,出任昆山育才学校校长。

“既然来了,就要把一腔热血都奉献在这里。”石国华如此承诺,亦如此践行。他特别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创新提出“选—训—管—评”班主任一体化管理模式;为给两地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成立了“苏老师工作站”“学科工作坊”“青年教师成长营”;为留下“带不走”的师资力量,组织开展“万山大讲堂·第四届江苏名师送学克州”活动。他在自己的物理课上化身“魔术师”,将物理概念化无形为有形,变灌输为探索,点亮边疆孩子“我能行”的自信之光。

为促进两地青少年情感相融,石国华组织了“2025年‘石榴籽’昆阿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带领51名新疆学子与昆山的小伙伴同学习、共联欢;积极协调社会力量,捐助总值超84万元。

从姑苏水乡到祖国边陲的万里援疆路上,石国华默默耕耘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赤诚的教育初心诠释了党员教师的政治自觉。这也是他对“大爱无疆”最响亮的诠释:教育者之使命,恰在把每一程行路走成无远弗届的光明。

孙浩——黄海之滨伴“疆娃”

孙浩,连云港高级中学教师发展部主任。2011年9月,一批天山儿女来到黄海之滨,开启了他们的求学生活。孙浩成为学校“新疆班”班主任,亲切地称班上的孩子为“疆娃”。入学后,普通话成为“疆娃”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孙浩从开设润心小课堂入手,帮助他们补习汉语拼音,训练语言能力,尽快突破语言障碍。

“无论给新疆娃多少偏爱都不为过。”十几年来,孙浩既是老师又当家长,每逢节假日都陪伴在孩子们身边。2019年,他带领“疆娃”们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的“快闪”登上“学习强国”;2021年,《新闻联播》报道连云港革命纪念馆创新启动“实景课堂”,镜头中“疆娃”受到热切关注。

14年来,孙浩以一腔教育情怀架起民族交往与交流的桥梁,带领老师们深入南北疆家访20余次,走进100多户农牧民家庭,耐心倾听家长的诉求与期望,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对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孙浩在家访总结中写道:“从花果山麓到天山南北,暑期往返万里到疆娃家走访,尽管是个苦差事,但实为促进民族交往与交流的宝贵机会。”

沈晓冬——以“砼心精神”铸就材料强国之路

沈晓冬,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真正的材料人,要把实验室的星光,锻造成国家所需的有用之材。”1991年,沈晓冬放下水泥厂车间的图纸,带着写满产业痛点的笔记重返校园攻读博士,在高胶凝性熟料组成与结构、熟料烧成和水泥粉磨等关键环节的基础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引领我国掌握“低碳水泥”关键技术。2020年,作为我国气凝胶材料研究的先行者,沈晓冬带领团队研发出全球首创的“1025产品”,独创陶瓷纤维三维网络增强高温氧化硅,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筑起长时间耐受1000℃、短时间耐受1300℃高温的“防火墙”,建立气凝胶材料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牵头制定国家行业标准,推动中国气凝胶产业技术实现从国际“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沈晓冬积极构建“本科有创新意识—硕士有创新能力—博士有创新突破—教师有创新成果”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牵头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培养了大批行业骨干。他将“砼心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以做学生为人为事为学的大先生为毕生追求,悉心引导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

六十载人生,三十载耕教,从车间主任到“973”首席科学家,沈晓冬以产业一线的实践智慧、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家担当、重构新工科教育的教育家情怀,生动诠释了“砼心精神”的时代内涵。

张燕——点燃生命烛火 守护教育丹心

张燕,扬州市汶河小学东区校校长。在学校发展关键期,张燕一边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一边心系学校发展,将病房化作办公室,把对教育的赤诚融入学校发展的每一步。她持续探索学校自有的省级“一校一品”党建品牌“红匠工作室”,创新构建以“红匠教师、红樱中队、红情家庭”为主体的“三红”党建发展格局。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三红”党建格局逐渐成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化疗复查期间,她坚持指导教师备赛,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环节的衔接,从教学方法的选择到课堂氛围的营造,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学生要站在学校的正中央。”学生在张燕心中始终是最重要的存在。住在病房,她通过视频关心特殊学生,积极引导转变。她创设“生命·成长”润心赋能课程,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关爱与尊重,获得全面发展。在她的努力下,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红十字会示范学校。

张燕校长用生命践行教育初心,为学校发展筑就坚实根基。她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描绘学校蓝图、关心教师发展、守护学生未来,谱写了一曲令人动容的教育赞歌。

陈经山——当红色追梦人 做教育领跑者

陈经山,江苏省淮北中学教师。2002年暑假,一本《淮河》点燃了陈经山成为“红色追梦人”的激情。从此,这位政治教师开启了“行走的思政课”。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带领学生开展“铁流千里慰忠魂”系列徒步活动,徒步韶山冲、踏上川陕革命路、走过罗霄山脉……23年来,陈经山和学生的足迹北至北京、南达海南、西抵通江,累计行程可绕地球赤道一周。“当我在延安触摸着毛主席种过的菜地,突然明白了读书的意义。”曾经厌学的少年在徒步日记里这样写道。在跟随陈老师徒步的千余名学生中,后进变先进率达92%,36人选择报考军校。

陈经山深知教育创新需要理论支撑,他先后承担8项省级重点课题,“红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创设“模拟联合国”实践平台,创建“星火爱心社”公益组织,让农村学子拥有了云教室和实践活动中心。57岁的他,今年又有了新计划:筹建“红色教育联盟”,将学校的红色教育实践经验辐射到更多革命老区学校。

陈经山将自己定位成一个不断攀登的领跑者,领跑在新时代红色教育长征路上。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好的教育永远发生在知行合一的路上;最美的师德,始终绽放在与学生同行的途中。

项建华——深耕职教的“数字艺术工匠之师”

项建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学院院长。从教三十五载,项建华始终秉持“以文化人、向美而行”理念,以炽热的教育情怀、前瞻的职教理念和卓越的育人成果,深耕数字艺术职业教育沃土。

35年扎根教学一线,项建华精准把握学情,疏导成长困惑,用高尚的师德操守滋养每一位学子。她致力于培养“精通数字技能、善于团队协作、会讲中国故事”的高质量“数字艺术工匠”,主持建设国家数字非遗虚拟仿真基地,开发26门虚仿课程,500余个交互项目,打造“情景+互动+沉浸”高仿真学习环境,在线精品课程“插画角色设计”惠及学习者超128万人次。

作为行业专家,项建华深度融入行业发展,牵头研制教育部职教本科动画专业等国家教学标准,主持建设“国家动画无纸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024年,她领衔申报的文化大数据产业学院获评省级产业学院,并成功入选“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双师型’教师创新发展计划”。她协调百所院校、企业成立虚拟教研室,成立智慧课程联盟。

徐海燕——心中只有课堂 眼中只有学生

徐海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执教41年,徐海燕教授始终以“新兵”自居,以“年年归零”的姿态书写师者的匠心与深情。术后未愈,她挂着引流袋走进教室,只为兑现与学生的约定。徐海燕认为“教师职业最大的魅力,在于一辈子有机会学习、进步、提高、完善”。她将终身学习演绎得淋漓尽致。40岁,她远赴加拿大留学深造;归国后面对全新领域,她自学30多种软件,将传统运筹学创新升级为“数智运筹学”,把课堂打造成专业的“金字招牌”。61岁,她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夺冠,教学创新理念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她的实践探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运筹学”课程被教育部评为“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

近年来,徐海燕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她将研究成果融入课堂,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学生成长。她以大爱跨越国界,先后推荐50多名师生赴海外访学,架起中外学术合作的桥梁。

“若有来生,还当教师!”徐海燕教授以“归零”心态永葆教育初心,用学识、仁爱和坚守点亮无数学子的未来。

高春英——让每朵“花”都有慢慢绽放的机会

高春英,金湖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等待”,是高春英特教生涯的日常。31年来,她日复一日地等待和陪伴着发育迟缓的孩子。教自闭症孩子明白“这是什么”,她天天把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脸上,一遍遍地说:“这是眼睛,老师会用眼睛笑哦!”教唐氏综合征孩子系鞋带,她把鞋带染成红、绿两色,编成口诀:“小红钻山洞,小绿跟上来。”她用这种方式帮助多名智力残障儿童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高春英在这种“等待”中逐步感悟出培智教育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从此钻进了“生存和生活教育”的研究里,相关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10年,高春英坚持站在送教上门一线,开展全县普查调研,确定送教对象,组织送教团队,研究送教内容和方法。她将课堂搬进学生的家,量身定制“幸福课堂”,给特殊家庭带来了点滴希望。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前后共对40名重度残障儿童进行送教工作,其中8名孩子经过辅导后有了明显进步,先后走进了特校大门。

“从事培智教育,确实像陪着蜗牛散步。”高春英以“残障孩子同享幸福”为初心,用极致的耐心守护着特殊儿童。31年来,她在特教路上默默行走,身后留下一串串带着温度的脚印和无数正在绽放的花朵。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