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无废细胞”渗透全城!徐州3138个绿色单元与千亿循环经济的共生实践

编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携手山西大同、安徽合肥、贵州贵阳、山东青岛、甘肃天水、湖北咸宁等六座城市主流媒体共同开展“一万平方公里看中国”七省联动融媒体行动,以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标尺,见证中国的发展脉动。今天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1.18万平方公里的江苏徐州,这座城市以绿为笔、以水为墨勾勒出生态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潘安湖畔,池杉林倒映碧波,游船划过如镜水面,惊起成群水鸟;云龙山九节山峰,松涛起伏,峰峰美如画。登高远眺,城市在绿意中若隐若现……这是1000万徐州人民共同生活的家园。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近年来,徐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答卷:2024年,徐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73.2%,跃居全省第二;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97.8%,水环境质量连续四年实现改善,较“十四五”初期提升14.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4%,多项生态指标领跑全国地级市……

“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这片土地正上演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重塑:

从“生态伤疤到“城市名片

初秋的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水天一色,鹭影翩跹。

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无人烟的采煤塌陷地?

徐州,曾因煤而兴,煤矿的开采带来了经济的红利,却也在大地上留下了400余处采石宕口、42.33万亩采煤塌陷的“生态伤痕”,潘安湖则是那道最痛的“伤口”,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城市转型必须跨越的鸿沟。

转折发生在刀刃向内的时刻,徐州在“退”与“进”的辩证法中,有了破茧的勇气。

2008年末,《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重磅出台,其中两项重要举措就是要解决采煤塌陷地和关闭破产矿山土地利用问题。紧接着,江苏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正式批准实施潘安湖综合整治项目。

总投资1.71亿元,治理1.74万亩,这一项目创下了当时江苏同类项目资金最多、面积最大、单体投入最高的纪录。

2010年2月,潘安湖项目正式动土。挖机轰鸣中,萌发着新的希望;卡车奔忙,孕育着绿色的诗行。在村民们期盼的目光中,那片死气沉沉的采煤塌陷区,开始被另一种色彩重新晕染……

全国首创的“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治理模式,让星罗棋布的塌陷区蜕变为自然精灵的栖息地;沉睡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旅融合的“生态银行”,家园被毁的百姓过上了“开门见绿、移步见景、创业有路”的崭新生活。

7000亩水域、4000亩湿地、200余种鸟类栖息于此;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当年的塌陷地,早已无迹可寻。

潘安湖的蝶变,不仅仅是一隅之地的涅槃重生,更映照出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时代浪潮中的深刻觉醒。



近年来,徐州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之路,围绕采煤塌陷区、采矿宕口治理,系统推进生态修复与城市生态空间拓展。通过地形重塑、景观再造等工程,大力增加森林湿地面积,打造兼具生态与景观功能的城市公园,实现生态与城市发展的有机融合。

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如今“一城青山半城湖”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城市名片”。

转型:

从向“绿而生到“金从绿来

生态升级后,新经济脉络开始蓬勃生长,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徐州给出了答案:治理是基础,转型是目标。

关停、搬迁、兼并重组……2018年,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钢铁、水泥、焦化、热电、化工五大传统行业进行整合整治,吹响了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的号角。

18家钢企整合为3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1家焦化厂整合为3家综合性焦化企业,62家水泥企业压减至15家,222家化工企业压减至71家,24家燃煤电厂压减至15家。

转型的“减法”换来了高质量发展的“加法”:昔日“工业锈带”,蜕变为宜居宜业的生态绿地,绿水青山间,发展的新动能正持续孕育、蓬勃生长。

2022年起,徐州提出着力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向“新赛道”要发展,实现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的质变。去年,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总产值成功突破千亿元大关。

同时,徐州以绿色工厂建设为抓手,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4家、省级绿色工厂68家,“无废工厂”27家,7家企业入选工信部资源综合利用白名单,形成了“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梯度培育体系。

徐州深谙“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辩证法则。产业绿色升级的同时,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发展机遇。

近年来,徐州积极开展复绿、增绿、添绿等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生态建设工程,让生态“高颜值”持续赋能经济“高价值”。



潘安湖外,“徐州之夜”文旅街区人头攒动,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打卡;铜山区柳泉镇北村村把废弃矿坑打造成渔村公园;今年,垞城矿采煤塌陷区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项目采用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复合产业模式,实现“一片水面、双重收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唯有守住绿水青山的“底色”,才能绘就经济发展的“亮色”,唯有让生态优势持续释放,才能让发展之路行稳致远,让金山银山的根基在绿水青山的滋养中愈发牢固。

循环:

从“城市负担到“资源宝藏

持续完善“无废城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固体废物治理能力,推动生产生活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江苏省唯一肩负老工业城市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城市,徐州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社会转型,先后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无废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美丽徐州的重要内容。

作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徐州以循环经济为引擎,构建起全域固废治理新体系。统计表明,当前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4%,再生资源年回收量819.8万吨,生活垃圾实现100%“零填埋”,危废安全处置率100%,多项指标领跑全国地级市。

站在这一起点上,徐州持续完善“无废城市”治理体系,不断拓展固体废物资源化路径。率先出台《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条例》,创新构建“无废细胞”建设机制,建成工厂、社区等细胞单元3138个,推动绿色理念深入工厂、社区等基层单元。

徐州正把“无废”理念逐步转化为遍布全城的生动实践。“以智管废”平台已接入产废单位8281家,实现工业污泥转运100%电子联单管理,创新“智换炭”系统动态监控危废设施;全市投放智能回收设备500余套,覆盖300多个小区,对1084家再生资源企业重新建档立卡,初步构建起“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再生资源回收量五年增长50%。2025年,徐州市被商务部认定为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徐州,是“无废城市”的绿色实验场。新能源公交车驶过花海,生活垃圾在循环中获得新生,数字经济与生态产业在青山间生长出连理枝。

绿水青山是托举当下的底气,更是擘画未来的人气。站在新的发展坐标上,徐州将继续笃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书写出更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记者 彭家一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