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至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峰会将在天津举办,在这片开放包容的热土上书写“和合”新诗篇。中华大地的上合故事,也早已展开,交通联结、经贸往来、科技协作、教育合作、文明互鉴,一趟趟班列联通欧亚,一项项合作落地生根,一次次交流汇聚民心……志合者,山海从不遥远。
“钢铁驼队”,铺就亚欧经贸“黄金路”。当中欧班列满载货物驶出天津新港北站,“钢铁驼队”载着中国制造的汽车配件、电器商品奔向中亚,更承载着上合组织国家对经济合作的殷切期待。九年来,中欧班列货物品类,实现了从日用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跃升,天津港从区域枢纽跃升为全球十大港口之一的蜕变,成为上合组织交通互联的生动缩影。目前,天津港集装箱航线总数已超过140条,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着航运贸易往来;中欧(中亚)班列运量常年位居沿海港口前列,让哈萨克斯坦的粮食、吉尔吉斯斯坦的矿产品通过天津港走向世界,也使中国制造得以深入内陆国家市场。眼下,“上合峰会”已成为“联通中国与中亚的一扇门”,而中欧班列则是打开这扇门的“金钥匙”。
“硬联通”与“软联通”双轮驱动发展。互联互通,更需要“心联通”。当前,上合组织的交通合作,早已突破单纯的物理连接。比如,当阿塞拜疆官员感叹“运输机制推动贸易通道升级”时,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轻轨合作项目给出了最佳注脚。2013年以来,天津累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7300余列,班列联通的欧亚国家和地区拓展至25个;今年上半年,天津关区共发运中欧(中亚)班列365列,同比增长18.4%……实打实的项目,成功打通了内陆国家的出海通道,更通过技术标准互认、操作规范统一,构建起跨区域的经济合作生态。
“双向奔赴”,激活区域合作新动能。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合作,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而今,中欧班列“重去重回”机制日趋完善,比如天津港在将中国货物运往中亚的同时,也积极开发中亚地区的粮食、矿产品回程货源,为内陆国家打造“出海口”。“双向奔赴”的合作,天津港的中欧班列运量常年位居沿海港口前列。一列列“钢铁驼队”,正在让上合组织国家在共享中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新丝路”上续写文明互鉴新篇章。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今朝中欧班列的汽笛长鸣,交通合作始终是文明互鉴的载体。我国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合作,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范畴,那一列列中欧班列运送的,不止有货物,更是文化理念的交流。“硬基础”与“软实力”的并重,让上合组织合作既有速度又有温度。站在天津港眺望渤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往来如梭的货轮,更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与上合组织伙伴携手前行的身影。当“钢铁驼队”在亚欧大陆架起合作之桥,当技术培训在东西方间传递友谊之光,上合组织的“和合”故事,正在新时代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朱晓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