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大地英名|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车轮滚滚,忠魂不朽

8月正值暑期,徐州云龙山上的游客络绎不绝,早上8点,记者一行从山北门登至半山腰,一座六角重顶的碑亭在翠柏怀抱中静默矗立——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碑亭前,八级台阶的青石表面被晨露浸润得发亮。“这是1995年重建时设计的,象征着我国人民经过八年全面抗战,一步一步走向胜利。”徐州机务段宣传助理员李欣恒说。

亭子正中间,是一座2.6米高的尖顶花岗岩三棱碑,上面镌刻碑文“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由时任津浦铁路局局长陈舜耕题写。记者看到,碑身右侧刻着津浦铁路员工英勇抗战事迹简介,左侧刻着殉难员工题名,每一名殉难者的姓名甚至职务都被准确细致地记录:甲等技工、乙等技工、准技工、普通工……186个鲜活的名字揭开一段壮烈的往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津浦铁路成为战略物资和兵员运输的“大动脉”。铁路工人肩负“随炸随修、勿令行车阻断”的使命,在日军轰炸下坚持维护铁路畅通。徐州作为铁路枢纽,面临巨大压力。1938年5月,日军逼近徐州,企图切断这条运输线。国民政府下达撤退命令,要求“绝不留给敌人一寸钢轨”。

时任徐州机务段段长程贵挺身而出,带领291名铁路员工,决定抢运所有可拆卸设备和军用物资,同时协助转移难民和部队。他们驾驶机车,沿粤汉线、湘桂线向大后方(贵阳方向)艰难转移。他们途中遭遇日军飞机扫射、地面部队围堵。

“程贵负责统一指挥,在极端条件下坚持运送物资,并筹措资金安置流散工友。”徐州机务段党委副书记徐兵辉向记者讲述,八年全面抗战时期,共186名津浦铁路员工殉难,其中36人是徐州本地人,牺牲原因包括轰炸、屠杀和劳累,他们大多倒在了抢运物资或保护难民的途中。“同时,南撤队伍在烽火中坚持创新机车技术,为国家保护了铁路资源和铁路技术人才。”

抗战烽火终于熄灭,程贵带着幸存者重返徐州。为铭记牺牲的战友,1947年5月,他主持在云龙山脚下修建了这座特殊的纪念碑亭。1995年,3万多名徐州铁路职工及家属、学生自发捐款,重修纪念碑亭,让其重焕光彩;1996年,纪念碑亭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铁路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学校、社会团体、游客都会自发前来碑亭吊唁祭扫,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年覆盖人员约20万人左右。”云龙山管理服务中心主任赵庆军介绍。

而在徐州机务段,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上镌刻的这段革命历史,已成为该单位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动力的核心所在。段史馆里,一幅幅老照片编织成历史长卷;故事大赛中,“战时机车抢修”“南撤生死运输”的细节被年轻声音讲述;在“闪光的足迹”寻访和读书分享会中,英烈的精神被深刻解读。徐兵辉说:“我们已开展200余场碑前教育活动,让‘随炸随修’的战时号令,化为今日‘安全、担当、实干、争先’的‘火车头精神’。”

当游客在云龙山上拾级而上,当山下城市的灯火渐次点亮,当微风拂过碑亭前的松柏……人们仿佛还能听到“隆隆”列车声,186个鲜活的名字将一段血色记忆牢牢铆进这座城市的肌理,象征着一个行业在烽火中用脊梁扛起的山河。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岳旭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