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这个筐,啥都往里装”,基层干部的无奈调侃,反映出考核形式主义带来的沉重负担,暴露出一些地方和部门将考核当作“万能钥匙”,导致考核任务过重、考核指标繁杂、考核内容琐碎的现实。
考核指标的设定本应服务于工作目标,然而,一些地区和部门却盲目追求考核的全面性,将各种琐碎、繁杂的内容一股脑塞进考核体系,搞起了“千分制”甚至“双千分制”“三千分制”考核。有的地方要求村里文化墙的标语必须达到一定字数,色彩搭配要符合特定标准;村里组织文化活动,不仅要规定活动的场次,还要对参与人数、活动形式等进行细致规定,至于活动是否提升了村民文化生活却并不关注。
考核的“筐”装太满,严重降低基层工作效率和质量。基层干部为了应对繁琐的考核,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在准备考核材料上,编造数据、拼凑亮点,真正用于为群众办实事、推动工作进展的时间被大幅压缩,导致工作进度缓慢,许多工作只是浮于表面,无法取得实质性成效。考核的“筐”装太满,也极大挫伤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当基层干部发现自己的工作成果不是由实际业绩决定,而是由材料的“美观度”和数据的“漂亮程度”衡量时,其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会受到极大打击,影响整个基层工作氛围。
考核之所以陷入“繁琐哲学”,一方面在于某些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将考核视为彰显个人工作成果的工具,认为考核指标越多、越细,就越能体现自己对工作的重视,从而在制定考核指标时,脱离实际,大搞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官僚主义作风作祟。一些上级部门在制定考核指标时,缺乏深入基层调研,不了解基层工作的实际困难和重点,仅凭主观臆断“闭门造车”,导致考核指标与基层实际工作严重脱节。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解决考核乱象提供了有力依据。该规定要求严格计划和备案管理,从源头上控制考核的数量和规模,避免考核过多过滥;改进方式方法,强调考核要注重实际效果,减少对形式和痕迹的过度关注,让考核回归工作本身;明确严控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总量,不搞月度、季度排名,不把是否开会、发文、拍照留痕等作为评判工作优劣的标准,努力为基层干部卸下沉重的考核枷锁。
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应深刻认识到考核的目的是推动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不是追求表面政绩。上级部门在制定考核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和工作重点,以解决实际问题和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科学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在制定民生工作考核指标时,应重点关注民生项目的实际实施效果、群众的受益程度等,而非单纯考核项目数量和文件落实情况。要积极优化考核方式方法,减少不必要的考核环节和繁琐的考核程序,多采用实地调研、随机抽查、群众评价等方式,避免过度依赖书面材料和数据报表。
古人云,大道至简。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关键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评价怎么样。各地要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遵循,大力破除“繁琐哲学”,切实优化精简考核体系、指标和方式,让考核的“筐”装得精准、实在,化繁为简、推动实干,坚决不让形式主义破坏考核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