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打开诸多新话题:“下一代互联网,要让上网的人感觉更好”

820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紫金山实验室、中国通信学会等单位承办的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南京开幕。本届大会以网络全球 决胜未来为主题,立足全球视野打造高端对话交流平台,加强网络通信领域的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

新成果:数据长距离传输无需中转可直达

大会展示的第九届未来网络创新技术与成果,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展出产品品类丰富多元,蕴含极高的技术价值。

江苏未来网络集团展台上,一台嗡嗡作响的机器吸引了众人目光,这正是光电融合网络技术设备。未来网络集团工作人员介绍,这项技术主要运用于长距离传输,尤其是在运营商骨干网方面,其传输性能已经实现2000公里以上无电中继无损承载,数据可以直达而无需中途换乘,在传统网络则需要多次中转。

中国电信带来面向信息通信行业的领域大模型——中国电信网络大模型。通信行业网络有时会出现问题需要专门运营,每年的维护成本相当高昂。中国电信云网运营部工作人员朱哲缘解释,基于这套网络大模型,通信行业网络能够实现自我诊断、自动修复故障。目前,整个系统已经覆盖8万名运营人员,在江苏省内提升效能达到40%以前需要维修人员上门处理5分钟左右,现在只需要3分钟就能解决问题,人工工单量也有了明显降低。

新概念:什么是未来网络

未来网络发展大会是全球未来网络领域的高规格盛会。连续九届举办大会,到底什么是未来网络?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刘韵洁一语道破:说白了,就是更快捷、更简单、更便宜、更安全的下一代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让上网的人感觉更好。

作为大会的重头戏,本次大会发布三大重磅科技成果:

——全域一体化数算网调度平台

我国有的地方有算力资源但需求少,有的地方有需求但算力不足,这就需要一个调度系统把它们链接起来。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明确提出,要建设联网调度的一体化算力网。刘韵洁介绍,此次发布的全域一体化数算网调度平台基于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建成后可在全国范围实现数据、算力、模型的跨域调动与分发,解决我国在“东数西算”工程中算不了、算不好、算不起的落地挑战。

我们希望算力真正像水、电一样便宜、便捷。刘韵洁说,目前,该调度平台已在医院、学校、企业等多个行业场景开展试验应用,支持东数西算、东数西存、协同训练、协同推理等业务场景,可有效拉动国产算力消纳,服务国家东数西算、人工智能训练场等重大工程。

——面向广域网的网络大模型与多智能体系统

随着网络规模与复杂性的急剧增长,传统运维模式已成为技术发展的瓶颈。刘韵洁表示,面向大规模复杂、异构广域网场景中,人工效率低、网络演进慢的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大模型智能体的解决思路。我们有三个重要的技术突破,一是多场景适配、多模型协同的网络大模型;二是叙事联动、跨域协同的多智能体集群;三是动态感知、认知增强的网络知识体系。 ”刘韵洁解释道,该系统由紫金山实验室牵头,联合江苏未来网络集团、中国联通和华为,已形成动态感知、认知增强的网络知识库,可广泛应用于5大类27个网络运维的典型场景。

——基带电路AI自动设计工具链

基带电路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过去的设计完全依赖专家经验,培养一名能独立开展设计工作的资深专家,往往需要研究生毕业后再经过企业全流程培训,熟悉多个产品整体流程,耗时漫长且门槛极高,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

我们团队历时近7年成功构建了这套工具链,实现了基带电路的自动设计、评估和优化。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尤肖虎表示,该工具链能解决5G6G中核心的信号处理问题,自动将需求转化为电路代码,经后续工具处理为电路版图后,即可送往代工厂加工,大幅缩短设计流程、降低成本,还能降低对资深专家的依赖,只需输入清晰需求就能完成设计。

目前,该工具链已在与紫光展锐的合作中展现出显著成效,可使芯片面积降低70%,通信性能提升30%,且设计迭代仅需几小时。其应用范围覆盖手机芯片、通信基站芯片等,兼顾有线与无线通信领域,为5G6G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该工具链的推广,将推动通信设备性能提升、成本可控,让老百姓享受到更优质的通信服务。

新挑战:  AI落地应用尚处早期

本届大会上,数位院士就中国AI创新路径与发展策略主题展开对话,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建言献策。

进入智能互联网时代,对网络的要求相应提高,网络架构也已发生转变。刘韵洁用三高三低来总结这些变化,三高分别指高速、高质和高效;三低,指低成本、低能耗、低门槛。

今年7月3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作为关键应用的智能体发展面临四重挑战:高质量智能体数量不足,尤其在工业领域;现有网络未对多智能体协同进行优化,面临协同组织方面的挑战;人工智能本身的幻觉、不可解释性等固有难题尚未解决;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带来新的安全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认为,当前AI发展尚处早期,如同近20年前的互联网。他建议将发展重点聚焦于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发现的领域,包括新材料、新药研发等。刘韵洁认为,首先需完善算力一体化调度等基础设施,打破算力孤岛;其次,亟待培育既懂AI又懂行业的复合型创新团队,通过政策支持构建应用生态,以解决应用落地的问题。

为进一步汇聚全球顶尖科研机构、领军企业和行业专家的智慧,组委会发起未来网络系列技术白皮书征集活动。参编单位涉及紫金山实验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主论坛集中发布《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系列白皮书(2025)》共14本,涵盖算网协同、算力网、算电协同等多个前沿领域,为未来网络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杨易臻 蔡姝雯 陈彤/文 吴俊 蒋文超/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