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新四军在烽火硝烟中“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以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八十年后,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甘坐科研“冷板凳”、勇啃技术“硬骨头”,于无声处报效祖国,唱响新时代“青春之歌”——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正是这奔涌浪潮中一簇澎湃的浪花。
这支团队共有68人,其中35周岁以下45人,占比66%。他们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的引领下不懈攻关,聚焦火炸药(亦称含能材料)核心技术,突破国际封锁与世界难题,实现多项“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们用青春与智慧立下科研报国的铮铮誓言。在强国和强军建设中书写着中国火炸药事业的传奇。
火炸药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的坚实保障,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火炸药的含能性能,实现火炮对于远近不同目标的打击,是困扰国际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难题。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秉承老一辈火炸药群体的献身精神,南京理工大学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不畏艰难、勇攀高峰,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重焕荣光。
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研究员李世影是团队的骨干成员之一。儿时起,李世影便对枪炮武器的呼啸与力量心驰神往,怀揣这份炽热初心,他在本科时毅然投身化学殿堂。2016年,深受王泽山院士“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精神的感召,李世影考入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攻读硕士,从此将目光锁定在小分子渗透发射药这片深奥领域。
看似坐的冷板凳,实则攀的最高峰。此后攻读硕士、博士的七年时间里,李世影在老师的指导下埋头钻研,心无旁骛、矢志创新。他大胆跳出固有思维独辟蹊径,通过精妙的表面化学处理,成功锁定了“不安分”的小分子,在确保武器拥有雷霆万钧初速度的同时,显著延长了中小口径武器发射药的储存寿命。
“这七八年的光阴,我有将近三分之二是在四川泸州深山的一座兵工厂里度过的。”李世影回忆道,火炸药的生命在于应用,研发的根必须深扎生产线。为此,他将青春中最滚烫的时光,无声地镌刻在了那偏僻山坳的轰鸣厂房与实验室的灯火之中。
西南山区的盛夏,酷热如蒸笼,蚊虫肆虐。简陋的生活条件,却从未动摇李世影“做成这一件事”的钢铁信念。
“在漫长的摸索中,我感受到的是自己一点点摸清了从‘0’到‘1’的技术攻关思路,一步步打通了一项技术从概念到研发,再从生产到应用的科研全流程。”李世影说,当中小口径武器发射药因钝感剂带来的发射有害现象严重、长贮稳定性差的世界性难题终于被攻克的时候,“那一刻的狂喜与激动,足以抵消所有艰辛,一切都值得了!”
从海拔高达4020米的祁连山,到-48℃呵气成霜的黑龙江塔河,再到高温超过60℃的戈壁沙漠……试验场上每一次震撼的爆响,都是团队成员用胆识丈量极限的勋章;每一组用风险换来的宝贵数据,都凝结着无畏的汗水与辛劳。
经常负责带队进行外场试验的青年教师陈令,对今年5月中旬内蒙古某处试验场的八级大风记忆犹新。
“当时吃饭得冒着风沙狼吞虎咽,稍慢一点,饭盒里就全是浮灰和沙尘了。”陈令说,“若是在高原、戈壁或极寒地带,那就只能就着冰霜,用硬邦邦的冷饭充饥了。”
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最终浇灌出累累硕果——首次利用化学裁剪原理发明梯度硝基发射药,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突破欧美等国尚未解决的装药技术,大幅度提高我国火炮射程和射速,对世界同类火炮弹道性能实现全面超越;首创分子裁剪理论,构建火炸药科学体系,在全球率先合成出室温下稳定存在的高能五唑阴离子盐,有望突破制约我国武器装备整体性能的能量水平瓶颈……
“火炸药是火炮与导弹武器装备的动力源和毁伤源,是战场不可或缺的‘主粮’。核心技术国外严密封锁,唯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团队负责人、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张文超说,从跟踪模仿到部分超越,再到如今某些领域国际领先,这支年轻而坚韧的队伍正在不断助推国家的火炸药事业迈向世界先进。“目前,团队承担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等20余项重大项目任务,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创新力、活跃度。”
现就读于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大二的江宗承,通过科研训练的契机,成为团队最年轻的“预备成员”之一。他高中就读于吉林市第一中学,那里也是王泽山院士的高中母校。他说,自己无比渴望能够追随科研前辈们的足迹、传承他们的意志和事业,以“甘坐冷板凳”的韧劲和“为国铸剑”的使命感,继续助力国防科技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就像我们老师说过的,要把科研做细做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江宗承说。
剪辑:邓宇轩
拍摄:邓宇轩 王子杰
文案:吴盈青
采写:陆威
出镜:王子杰
检校: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