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以心换心,从“蹭饭书记”看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青春答卷

在河南鹿邑范庄村,27岁的驻村书记董桂林端着小猪佩奇碗走家串户的画面,以239万粉丝的围观热度,掀起了关于基层治理的深刻讨论。一句“添双筷子,可中”的背后,不仅是干群关系的破冰,更折射出新时代年轻干部以创新思维扎根乡土、以共情能力激活治理的生动实践。从“蹭饭”到带货,从流量到留量,董桂林的案例启示我们: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干部能否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将“共情力”转化为“生产力”,让治理智慧在烟火气中生根发芽。

舌尖上的破冰:饭桌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中国乡村的情感纽带,往往系于一方饭桌。董桂林的“蹭饭”并非简单的就餐行为,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情感破冰行动。他以鸡蛋、牛奶为“饭票”,用物质交换实现情感增值,将干部与村民间的“玻璃门”化为“连心桥”。这种治理智慧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基层工作的有效性,不在于会议室的慷慨陈词,而在于灶台边的倾听与对话。当留守老人的照护难题在面条热气中自然流露,当农产品滞销困境在碗筷碰撞声中被捕捉,饭桌便成了最小的治理单元。董桂林的实践表明,真正的基层治理,需从“坐等上门”转向“主动登门”,以最朴素的方式读懂民心。

流量赋能乡村:数字时代的治理工具革新。董桂林的另一个突破,在于将短视频平台转化为治理工具,完成从“蹭饭”到带货的“丝滑转身”。他构建“饭桌-橱窗-产业”三级模型,让蒲公英茶、五香烤鸭蛋等土特产通过“吃播”场景重获市场青睐。这一实践直指乡村振兴的核心困境:稀缺的从不是资源,而是整合资源的巧思。当传统农产品借力流量焕发新生,当村集体账户因透明运营赢得信任,董桂林示范了如何以21世代的互联网思维嫁接农耕文明。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对“治理工具升级”的必然回应——在数字时代,干部需善用新技术,将“文山会海”转化为“生活流”叙事,让政策宣讲与民生需求无缝对接。

青春力量下沉:重塑乡土中国的价值认知。董桂林的走红,本质上是代际碰撞的胜利。他以“小猪佩奇碗”解构刻板的干部形象,用“早晚被大娘喂肥”等鲜活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这种“生活流”叙事背后,是年轻干部对乡土价值的重新发现。当城市青年在评论区刷屏“接地气”,当返乡创业者因他的视频重拾信心,“农村大有可为”从口号变为现实。董桂林的双重身份——政策执行者与“数字乡贤”,恰恰揭示了新时代干部的角色转型:既需传承“老成持重”的务实作风,更需注入“锐意创新”的青春活力。唯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形成“代际智慧融合”的治理生态。

暮色中的范庄村,董桂林的小猪佩奇碗仍穿梭于巷陌之间,碗中盛的早已不是简单的饭食,而是一份“以心换心”的治理答卷。从饭桌破冰到流量赋能,从青春力量到价值重塑,他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基层治理的密码,在于干部能否端好“盛满民意的碗”,将共情转化为行动,让创新扎根泥土。当千万个“董桂林”以步履丈量乡土,以智慧持续点亮乡村,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图景必将更加壮美。(霍碧玉)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