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弃“江鲜之名”扬“绿色美名” 看全国首个“江鲜之乡”如何保护长江

8月16日早上6点,退捕“上岸”的周广喜再次“出江”。这位有着40多年捕鱼经验的老渔民,如今的身份是护渔员,主要工作是巡江,清理非法网具和三无船只。


微信图片_20200818091524


看着熟悉的水面在晨光中美如从前,60岁的老周有一些留恋,却不遗憾。他说,自己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技能,十来岁就跟着父母打鱼,但是“做人得明事理”,眼看着长江里的资源越来越少,不禁捕不行!于是,他响应号召带头“上岸”,并加入了护渔队伍。


微信图片_20200818091519


杨世建烹饪河豚鱼

此时,镇江市扬中春满源大酒店的特级河豚烹饪大师杨世建,已经开车到了菜场。亲自挑选肥美的养殖河豚,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没有‘江鲜美味’的光环,我们依然能制作出‘舌尖上的美味’!”80后杨世建信心满满,“一是我们有丰富的烹饪经验,二是从选材到烹饪,都会更加用心。”

镇江扬中是全国首个“江鲜之乡”。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后,从老渔民、河豚烹饪大师,到整个江鲜岛,他们都在改变。而这种改变深刻却又不着痕迹。

先从老周的改变与不变说起。

今年1月1日起,长江扬中段已进入事实上的禁捕状态。扬中全市274名持证渔民全部退捕上岸。在此过程中,当地政府聚焦渔民最关心的补偿安置、转产就业等情况,除了奖补一笔资金外,还在基本养老保险等方面予以扶持,为渔民提供转产就业培训。扬中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社支部书记唐圣前以周广喜为例,退捕后,政府按照5.4万元每人的标准,补助他和老伴以及儿子、儿媳缴纳了养老保险金,同时一本合法捕捞证补贴4万元、渔船和渔具补贴8万余元。“目前,扬中全市退捕渔民全部在岸上安家,社会保障、医保覆盖率达100%。”

“明事理”的周广喜说:“对个人、家庭来说,退捕上岸是大事,但是有政府有政策,我们不担心。事实上,生活质量没有受影响。”出江护渔一天,可以给他带来200元的收入。而他也见证了更大的变化:禁捕半年,江里的鱼明显增多,前天早上巡江,他看到有鱼往水面上跳了。这样的画面,他已好多年不见。

采购完新鲜河豚鱼的杨世建,心满意足。他经营的春满源酒店曾是“扬中市江鲜特级名店”。如今,他撤掉了菜单上所有的“江鲜”。但是他制作美味的信心并未改变,“现在养殖的水产,味道很不错,这也是我的底气。”


微信图片_20200818091533


江之源养殖基地

位于镇江扬中三茅街道永和村的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养殖基地,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刀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早在2014年,江之源就启动了长江刀鱼大规模养殖计划,长达3年多的“养殖记”,在突破了江刀人工繁育、活体捕捞运输等难关后,取得成功,通过模拟江水环境,保证了养殖刀鱼的规格、色质与野生刀鱼接近。

不只是江之源,目前扬中30多家规模水产养殖企业都在转型。扬中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高峰介绍,这些企业通过饲料精致化、管理科学化、水质优质化,实现“仿生态”,养殖出更鲜美的水产。“生态环境改善,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双管齐下,养殖鱼虾的品质一定不亚于‘江鲜’。”

也因此,自2015年起,镇江扬中就开启了江鲜节庆的文化转型之路。今年第十七届河豚文化节期间,扬中市博物馆、陈履生博物馆群相继建成开放,以“品扬中河豚、感受岛城文化”为亮点的“扬中一日游”别具特色。“从江鲜美食到江岛文化,节庆看点的转变,折射的是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反映的是扬中人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理念的拥护和支持。”前来参加江岛文化节的相关人士如是评价。


微信图片_20200818091531


从靠水吃水,到共护绿水。扬中的绿色转变,远不止“江鲜”层面的颠覆。为生态留白,为发展添绿,是扬子江中绿色小岛,对“长江大保护”最生动的实践:在污染防治上做减法,严肃整治“散乱污”企业和入江排污口,今年查处生态环境损害问题6起,对7名责任人实施诫勉谈话,对3家单位进行通报;在生态修复上做“加法”,每年新增绿化500亩以上,筑牢生态保护防线;在绿色发展上做“乘法”,推动全市产业按照高质量发展导向转型提升,上半年,全市共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11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6个。

“十年禁渔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精神的关键之举,扬中虽有‘江鲜之乡’美名,但在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上决不打折扣、不搞变通。”扬中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巫晓辉说,确保长江禁捕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昔日“江鲜之乡”,有实力扬“绿色美名”。(朱婕 孙薇 吴延华)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