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视评:移风易俗擦亮全面小康的成色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小康不仅体现在物质水平上,也体现在思想境界、精神风貌上。

民风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地方的民情“镜子”,透过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可以折射出人们的思维观念,而思维与观念又是决定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点。在一些农村地区,彩礼钱居高不下、行礼成风、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攀比行为等成为另一种“俗”,有条件的讲排场、比阔气,没有条件的也要硬撑门面,使传统形式承载的文化内涵“变了味”,不仅加重了家庭负担,也影响了正常生活。

全面小康,除了在全面是重点,也要在小康上做文章。“康”既有富足之意,也有健康之意。所谓的“健康”,不仅是要身体的强壮,也要有思想的进步。对奢靡现象进行整治和遏制,需要加强文明教育,引导健康消费,树立节俭意识,提升文明素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移风易俗可以让“俗”变“雅”。今年疫情期间,杭州姑娘取消婚礼,并将准备用于婚礼的20万元全部捐出。虽是个例,但在移风易俗方面倒是带了个好头。也让更多人看到,婚礼不是大办才有意义,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更有意义。

移风易俗不是一刀切,也不并不仅仅是“立规矩”这么简单,而是在破旧立新的同时保留住好的传统。苏州疫情防控成移风易俗契机,清明网上“云祭扫”寄哀思;江苏宿迁出台《宿9条》,“请客要适度,宴席不铺张”,这一条正是呼吁大家在操办人情往来事项的过程中,不要摆阔气、不讲排场、不上高档烟酒,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负担。从面上刹住讲排场比阔气、盲目攀比之风,减轻群众经济负担,消除各种不良现象和低俗风气,也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人情债轻了,大家都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操持家庭、干事创业上,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心。

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不合时宜的旧习俗、在润物无声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风尚,让文明之花在广袤农村大地绽,全面小康的成色才会更足。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