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冬种季,田间备战忙。徐州丰县凤城街道食用菌种植基地,新一轮羊肚菌种植筹备工作已全面铺开。当地种植户抢抓晴好有利天气,快步搭建高标准钢结构大棚,为羊肚菌种植筑牢基础。从果园村到张寨村,连片的钢结构大棚正在田野拔地而起,一幅“冬闲人不闲,菌香盼丰年”的农耕图景正徐徐展开。
羊肚菌种植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
走进果园村百亩羊肚菌种植基地,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的劳作声交织成奋进的乐章。这片规划总面积达150亩的基地,是果园村聚焦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培育项目。田野上工人们分散在各个区域,有的搬运钢材,有的校准位置,一排排钢结构大棚的雏形正逐步显现。据了解,羊肚菌为低温食用菌,菌丝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6~18℃,经冬季菌丝培育,来年春季即可出菇,这也让当下成为搭建大棚的黄金时期,冬日里的劳作场景满是生机与希望。

“羊肚菌种植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市场前景广阔。”徐州丰县凤城街道果园村羊肚菌种植户张敬昂说。
近年来,凤城街道在辖区推广羊肚菌,通过统一管理、统一指导的模式,让“冬闲田”成功转变成“增收田”。如今,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加入进来,大棚建设需求持续增长。
“我们是专业搭羊肚菌棚和养殖棚。各个类型的棚都可以搭,来到先放线、找点、打眼,我们同步进行。”羊肚菌大棚施工负责人魏培说。工地30多口人,这边先打眼、栽管,上面再连管,现在时间紧、任务重,就分开工作。现场150亩地弯管、直管,大概需要用3.5万根管子。
大棚搭建标准化,推动产业发展
如今,这样的高标准大棚正成为当地羊肚菌产业的标配,它们布局科学,充分利用土地空间,为菌菇生长创造适宜环境。眼下,大家正以饱满的干劲赶进度,而大棚搭建完成后的后续工作,也早已纳入详细规划。
与此同时,张寨村的羊肚菌大棚搭建迎来阶段性成果。一座座标准化镀锌钢管大棚整齐排列,棚内滴灌系统、抗雪顶棍、抗风地锚等设施一应俱全,尽显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与规范化。这里的大棚采用轻量级设计,不仅坚固耐用,还方便灵活挪用,适配不同地块的种植需求。

大棚林立孕育希望,辛勤劳作静待丰收,果园村、张寨村的红火场面是整个凤城街道羊肚菌产业“棚”勃发展的缩影。随着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的有序推进,凤城街道的羊肚菌种植已按下 “备战键”。据了解,作为聚焦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今年凤城街道新建高标准羊肚菌大棚数量再迎突破,目前全街道羊肚菌大棚总面积已突破5000亩,带动数百户种植户投身产业,街道还瞄准菌业高质量发展,扩规模、提标准、强技术,以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走上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之路,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更带动了周边村民就近就业,为种植户带来丰厚收益,为乡村振兴增添更足动能。
以产业兴旺,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凤城街道的羊肚菌种植产业,以其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这一产业的崛起,得益于科学的种植模式、规范的设施建设和精准的市场对接。从全县乡村振兴的大局来看,凤城街道的羊肚菌产业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它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活力。通过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羊肚菌产业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我们应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含量、拓展市场渠道,让更多的乡村走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郑阳 许甜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