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十二地市 > 苏州 > 社会 > 正文
方言保护计划又一探索实验,苏州讯飞以AI助力文艺复“新”




现代快报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方言既是人在一方水土生长的标识,也是身处异乡时耳闻便觉亲切的缱绻之音。3月18日,讯飞输入法、科大讯飞苏州研究院携手蜃楼志STUDIO出品的又一部AI方言公益短片《姑苏琐记·懒画眉》,以方言、文艺与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来一场实验性的文艺复“新”。

2021年冬至日,方言保护计划首支AI方言文化公益短片《金缕衣》,戳中年轻人喜好,把握传播的“流量密码”,一上线便引发了网友们的关注和讨论,纷纷表达了对吴侬软语传承赓续的兴趣,也对科大讯飞致力于科技手段进行方言保护表示鼓励与期待。

作为《姑苏琐记》系列风物片的第二集,《懒画眉》尝试在短视频中,将吴语方言和昆曲这一江南文艺融进故事叙述中,把AI方言的技术理性与文艺的感性相结合,将语言和艺术这两类中国文化瑰宝凝筑成“厦”,招引志趣相投之士“尽欢颜”,唤起方言文化及传统文艺保护意识的觉醒。

《懒画眉》讲述了明代隆庆年间喜欢听戏的苏州厨娘,因忠于本职工作而遗憾错失了听新戏的机会。但在为入府唱戏的伶人制作吃食的契机,意外得到伶人的回馈,终以得愿的故事。短片以小厨娘爱听昆曲为线索贯穿始终,既表露着旧时人们对昆曲的热爱,也从侧面彰显了昆曲繁盛之时的风貌与魅力。AI方言技术新颖地加入文艺创作中,发声腔调及语音语气皆透着真切,将屏幕前的观看者引进远去的时代,仿佛跳脱时空来了一场穿越。

方言的沿袭与文艺的传承并非一日之功,科大讯飞在方言保护上已下足“绣花功夫”,从2017年讯飞输入法发起方言保护计划至今,通过“AI+公益”开展方言保护的创新形式,逐步搭建“方言库”,并在讯飞输入法App中实现23种方言以及5种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识别,还完成了11种方言合成和两种方言翻译,将研究成果普惠给大众。随着苏州方言专项计划的推进,已有2.2万人次参与,收集苏州方言语料5.7万条。

苏州话历史渊源深远,又十里不同音,所以标准难以制定。加之母语发音人和志愿者的稀缺,在苏州话识别和合成系统研发过程中,大小挑战接踵而来。为了让AI说的苏州话声情并茂,科大讯飞苏州研究院联合讯飞上海研究院与合肥研究院等技术团队,历时三年时间,积累千余小时的方言语料,最终使AI合成的自然度和感情化方面获得巨大进展。得益于AI方言合成技术的发展,讯飞输入法、科大讯飞苏州研究院携手蜃楼志STUDIO,将AI技术落地到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中,将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交织,打造出特色又不失风雅的文艺作品。

《懒画眉》力求最大限度的还原设定的剧中场景。比如,为让观看者一眼穿越回明代,蜃楼志寻访多地,觅得古宅中未经重新装缮的古旧厨房,从灶台、砧板到笼屉,都是真实使用过的旧物,保留了沉淀数百年的烟火气,为短片的真实感着下厚重之色。

将AI方言与文艺结合着进行艺术表达,是对传统文艺、地方乡音绵远流传的一次前卫探索,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开启的一场文艺复“新”。科大讯飞愿做守旗人,广纳母语发音人和方言志愿者,用技术手段留存方言语料。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