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城市射阳县特庸镇,文明并非高悬的标语,而是浸润于四季流转的日常风景。它回荡在街巷的熟悉乡音里,闪烁于孩子们清澈的眼眸中,也点缀在我们日日途经的转角处。近来,一些悄然发生的新变化,正为这座小镇写下最温暖的注脚。
蚕匾“讲”出身边故事
在王村,一道独特的风景静静伫立——“蚕匾里的文明回响”故事墙。曾经孕育银丝的蚕匾,如今成为承载乡风文明的画布,用斑斓彩绘记录下街坊邻里的善行义举。
而它的妙处,远不止于“可看”。只需驻足,用手机轻扫画旁的二维码,亲切的乡音便会将一段段故事娓娓道来。静态的画面顷刻被赋予生命,榜样的力量化作可聆听的温暖声波,直抵心田。这面墙,让蚕桑之乡最熟悉的农具“开口说话”,真正让文明“声”入人心。
童笔“画”活文明新韵
“老师,我画的是帮奶奶捶背!”在红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节别开生面的美德课正浸润着童心。这里没有刻板说教,志愿者借“黄香温席”的故事引出话题,孩子们在情景模拟中学习待人接物。
课程的尾声,孩子们用画笔交出最纯真的答卷。稚拙的线条勾勒出扫地的身影、让出的座位、分享的玩具……一幅幅画作,是童心对善良最本真的理解与承诺。这个“老地方”因孩子们的创造,化身为播撒文明种子的活力场。我们相信,今日笔下的斑斓想象,终将成长为明日人生的清晰坐标。
栅栏“念”起温馨公约
在红旗社区实践站的小花园,一道寻常的栅栏悄然完成了它的“微更新”。栏上张贴的标语没有生硬的指令,唯有朋友般的叮咛:“花草在睡觉,脚步轻轻绕”“分享一片绿意,收获满心欢喜”。
这些小小的标语,如一串跃动的文明音符,镶嵌于社区的日常图景中。它们在不经意间映入眼帘,温柔提醒着每位居民:文明,就蕴藏于这抬脚落脚的谨慎、一言一行的分寸之间。这道栅栏,自此成为社区里一位无声的美德辅导员。
从童画到乡音,从蚕匾到栅栏,特庸正以一个个小而美的创意,将文明细细编织进生活的经纬。这些细节如春风拂过,让文明的种子在特庸的土壤里悄然生根,静候花开。这座小镇,正用最朴素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间烟火与文明长卷。
通讯员 浦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