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向交流、互学互鉴的生动实践中,架起一座跨越山海的文化桥梁!“非遗焕新 青春同行——苏港澳青年非遗传承保护活动”日前在香港、澳门圆满落幕。这场以青春为名的文化互动不仅是江南文脉与湾区热土的深情对话,也是古老非遗与青春力量的双向奔赴,更是一次传统与潮流、非遗与商业、当下与未来的深度碰撞。
活动“上半场”,60多名来自江苏、香港、澳门的青年朋友受邀走进南京、常州、无锡、南通四地,在五天时间里共同体验和感受了20余种不同品类的江苏非遗。紧接着,“下半场”活动在香港、澳门举行,苏港澳青年围绕非遗传承、产品创新出海、如何增强国际化表达等话题,先后走进香港理工大学、香港贸发局、香港江苏社团总会、澳门科技大学开展多场交流研讨。

青春作笔:当“00后”主理人执掌百年非遗
“原来‘大阿福’也能当盲盒抽!”在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的互动体验课堂上,一名学生拆开惠山泥人盲盒时惊喜地喊出声。讲台前站着的是无锡市惠山泥人厂总经理龚凌耀——一名“00后”主理人,为了打破传统非遗“曲高和寡”的困境,他带领团队将经典形象与潮流设计结合,用好IP联名、文创开发等方式,用“未知的惊喜”吸引年轻消费者。他说:“传承不是复制,是让老手艺活在当下。”


这句话,正是当下江苏非遗创新的真实写照。龚凌耀接手百年非遗项目后,大胆引入IP化运营:把憨态可掬的“大阿福”做成系列盲盒,推出联名款手办,登陆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让泥人从庙会摊位走进年轻人的收藏架和朋友圈。
这种“新玩法”不仅俘获了内地年轻人的心,也在港澳青年中引发共鸣。课堂上的互动环节瞬间变成“抢麦现场”:“泥人盲盒怎么设计?”“年轻人怎么参与非遗创业?”“这些产品哪里能买?”问题一个接一个,现场气氛热烈得像一场新品发布会。


而苏州的吴囿文创主理人陆周静,则在一碗苏式汤面里找到了灵感。她把“头汤面”的仪式感、青花瓷碗的温润、老灶台的烟火气,提炼成设计语言,开发出系列文创——从冰箱贴到明信片,从毛绒玩具到钥匙扣,每一件都透着“可带走、能使用”的生活美学。
“老手艺的生命力,不在过去,而在当下每一天。我的角色,就是做一个‘翻译’,把古典的苏州翻译成年轻人懂的语言。”陆周静说。她的产品在小红书上频频出圈,有的单条视频播放量破百万,订单一度排到三个月后。“销售额翻了一番,靠的就是让非遗‘日常化’。”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与博物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系主任陈红雨教授一语道破天机:“非遗不只是手艺,更是吃穿用度里的文化自信。”当非遗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遗产”,而是你书桌上的笔筒、厨房里的茶具、旅行时背的帆布包,它才真正“活”了。
产业赋能:让非遗从“展品”走向“商品”

“我们有全球网络与国际买家资源,更懂海外市场,是非遗‘出海’的理想伙伴。”在香港贸发局的会议室里,华东首席代表吕剑的这句话,让在场的“江苏非遗人”眼前一亮。
长期以来,江苏非遗的“出圈”有目共睹:苏绣直播吸引百万观众;众多明星在公开场合穿上南京云锦服饰;紫砂壶通过“一壶一码一证”区块链技术,为1000多位手工艺人作品确权……但如何从“出圈”走向“出海”,让更多人不仅“看见”非遗,还能“拥有”非遗,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新课题。

香港贸发局正是那座关键的“桥梁”。作为连接内地与世界的“超级联络人”,香港贸发局不仅拥有遍布全球的买家网络,更精通国际授权、品牌营销与跨境贸易。在交流中,香港贸发局商品贸易及创新主管马凯莉明确指出:“非遗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文化IP资源。”

这意味着,一件惠山泥人,不再只是“工艺品”,还可以成为授权联名的“IP资产”;一套苏绣纹样,不仅能绣在丝绸上,还能印在T恤、用在游戏皮肤、植入酒店空间设计中。通过授权交易、设计对接、潮玩孵化等平台,江苏非遗正从“静态展示”迈向“产业化运营”。
“江苏非遗正从文化展品转化为沉浸式体验产品,融入酒店、旅游场景,为服务注入独特的文化魅力。”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陈楠表示。这所连续多年在全球酒店和旅游教育及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学院,正期待与江苏合作,将非遗元素融入高端酒店、文旅路线、会展体验中,打造“可住、可游、可感”的文化消费新场景。
文脉相连:在苏港澳之间架起文化之桥

在澳门科技大学,苏港澳三地的青年主理人、专家学者与贸易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国际化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表示,高校在非遗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期待未来与江苏在学术合作、青年交流、项目孵化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共同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澳门中联办宣传文化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殷汝涛充分肯定苏港澳以文化凝聚青年的做法。他指出,此次活动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有效增进了三地青年的文化认同与家国情怀。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杨力群强调,非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青年是文化传承的希望。要以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用青春语言传播文化之美,推动江苏非遗“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在香港江苏社团总会的“江苏之家”,这里乡音暖暖,扎根香港、成就卓越的江苏人与来自江苏的创新性非遗主理人围坐一堂,聊创业、谈设计、说未来。“文化是连接乡情最柔软的纽带。”新华日报社副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陈仁云感慨道。他表示,《华人时刊》是面向海外华人讲好江苏故事、展示江苏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未来,期待双方加强互动、双向奔赴、相互赋能。

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张心瑜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她介绍说:社团长期致力于服务在港江苏乡亲,常年举办文化展览、节庆活动,深受欢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未来,期待与江苏各界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化联系,共同拓展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真诚希望各方携手同行,让文化成为纽带,让合作凝聚乡情,共同书写苏港融合发展新篇章。
创新表达:让“我们的记忆”成为“大家的日常”
江苏,拥有1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16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居全国之首。然而,衡量非遗生命力的真正标尺,从来不是数字的多少,而是它是否依然“活着”——活在当下,活在生活,活在世界。
今天的江苏非遗,早已走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静谧,以蓬勃之姿融入时代脉动。它们不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以多元、开放、创新的姿态,与当代生活深度对话。这种文化自信,不靠喧嚣的声张,而蕴藏于静水流深的日常:在扬州东关街,你能看老师傅现场捏出玲珑剔透的面塑,再踱进茶社听一折婉转的扬州清曲;在徐州回龙窝,你能踏着青石板听汉风遗韵;在无锡梅村,你能看着匠人制作二胡,再听一曲《二泉映月》。

正是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为非遗走向世界铺就了亲切自然的通道。外国人或许听不懂昆曲的唱词,却会被园林的诗意空间深深打动;他们或许叫不出“惠山泥人”的名字,却会为那个憨态可掬的“大阿福”驻足拍照;他们或许不了解苏绣的针法精妙,却愿意为一件融合传统纹样的时尚设计欣然买单。
当文化符号转化为生活价值,非遗便真正拥有了生命力。让“大阿福”盲盒走进海外潮玩店铺,让苏式汤面的文创设计亮相巴黎设计周,让紫砂壶成为国际友人珍爱的东方礼器——这些来自江苏的非遗不仅只是“我们”的记忆,更成为“世界”共享的生活方式。
在这背后,我们也看到各行各业正积极参与进来,为江苏非遗注入澎湃动力。作为在江苏深耕超过110年的金融机构,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积极以金融服务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10月末,文旅产业授信余额达203亿元,为省级重点文旅项目注入“金融活水”;创新推出“大运金”系列文化贵金属产品,以金融载体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通过“城门挂春联 南京开门红”“行运”等品牌活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金融支持与创新表达,正让非遗从“活起来”迈向“火起来”。
非遗的未来,不在复刻过去,而在创造新的生活可能。这是“非遗焕新 青春同行——苏港澳台青年非遗传承保护活动”的初心与信念,也是年轻一代用热爱与创意重新定义传统的勇敢尝试。
来源:华人时刊ChineseTim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