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色里的南京汉西门城墙。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里,市民游客详细了解南京明城墙历史与文化。

暮色降临,中华门瓮城内上演大型沉浸式光雕艺术演出。

今年8月26日,历经10个月,南京城墙解放门至玄武门段完成本体修缮。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鲁舒婷
蹲点主题:守护城市文脉,让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华
蹲点点位:南京明城墙
秋日的南京,“环城健步·行走南京70里”公益健步走活动从中华门启幕。千余名市民网友与城墙保护志愿者登上南京城墙,以步履为笔,丈量35公里的环城诗意,在行走中收获满城秋色。
行走间,不少人停下脚步,伸出手掌抚摸古老的城砖,试图解读那些镌刻其上的岁月密码。每一块城砖,都仿佛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诉说着南京城的往昔风云。
南京明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都城城墙。它承载着古都的文脉基因,镌刻着城市的集体记忆。2024年,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将以南京城墙为代表的“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展望‘十五五’,我们既要通过科学保护,强健明城墙,也要创新文化体验新场景、新空间,让南京城墙焕发新光彩。”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650多岁的明城墙,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与历史对话
馆城相望,触摸古老城墙的文明肌理
登上城墙,抚摸古老的城砖,你是否在想,我们的祖先,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怎样的痕迹?
要寻找答案,毗邻中华门瓮城的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个好去处。
南京城墙博物馆,由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升级”而来,于2022年建成开放,是一处深入了解南京明城墙历史与文化的绝佳场所。
这是一座以夹胶夹丝玻璃幕墙营造半透明界面的建筑,这种设计既能映射周边景物,又不产生强反射光,既能让整体建筑“消隐”于城墙脚下,又能让博物馆与不远处的中华门瓮城、大报恩寺、门东历史文化街区融合在同一个画面空间中。这种消隐与并置的手法,让老城墙与新建筑的“对话”成为可能。
进入负一楼,常设展“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从设计思想、筑城技术、都城文明、军事防御、遗产传承等5个方面,向参观者讲述着南京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
城墙,是会“说话”的。“南京城墙堪称明代初期‘露天史料库’,一块小小的城砖之上,记录着非常有历史价值的信息内容。”南京城墙博物馆工作人员说。
在城砖百家姓交互区,记者在显示屏输入“Lu”,屏幕右侧显示“鲁文昌”,点击进入详细页,一行文字出现:“鲁文昌——总甲鲁文昌甲首陈可用小甲夏十五作匠袁兴造砖人夫夏奇峰”,并显示该城砖位于展厅第6行第106列。
“在明朝,城砖烧制有着一套严格的‘责任到人’的‘物勒工名’制度,即要求各地在城砖上刻制府、州、县各级负责人,总甲、甲首、小甲基层组织负责人,窑匠、造砖人夫等9级的责任人名单,多的甚至有11级。”该工作人员解释,据不完全统计,南京明城砖的数量可能多达3.5亿块,产地涉及今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5省。
博物馆“最重量级”的展品在哪?当数矗立在外的南京明城墙。结束馆内参观后,记者沿着博物馆三段坡道往上爬。
“世界第一长的城市城墙”“南京明城墙历时28年基本建成”“南京城墙使用城砖超过100000000块”……坡道沿途,铜板上的一串串数字不断增大,展示着城墙的宏伟。
爬至高约12米的顶层景观平台,顿觉视野开阔,雄伟城墙尽收眼底。
站在城墙看风景——瓮城脚下,矗立着平面呈L形、错落有致的博物馆;站在馆内看城墙——目之所及是绵延的中华门段城墙。这是新建筑与古城墙的“相望”,也是过去与当下的“对话”,更是南京回望历史、走向未来的坚定步伐。
与科技同行
匠心修缮,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登临台城段,打卡焕新归来的玄武门城楼;在城墙上漫步,将鸡鸣寺、玄武湖风光尽收眼底;踏入台城文创店,将《韩熙载夜宴图》《南京云锦》主题邮票、朱元璋与马皇后服饰系列冰箱贴等“收入囊中”……上周六,来自浙江湖州的游客魏冉就这样度过了在南京的一天。
今年8月26日,历经10个月,南京城墙解放门至玄武门段完成本体修缮,正式对公众开放。市民游客只要登上解放门,就站上了“金陵观景C位”,将南京“山水城林”于一体的风光尽收眼底。“站在城墙之上,南京城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织扑面而来。”魏冉说。
“修缮后的台城段不仅延续了明代城墙的肌理与格局,更通过植入文化展示、旅游服务等新功能,让古老墙体焕发出时代生机。”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说,市民游客在此既能触摸砖石间的岁月痕迹,又能感受城市发展的脉动,真正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生活的有机融合。
650多岁的明城墙最怕什么?鼓胀、裂缝和松动。
“城墙本体因为气候、环境、植物等影响,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扰。”据介绍,南京城墙由城砖和条石砌筑而成,砌筑城砖之间的黏合材料由于数百年来的风吹日晒,逐渐风化成适合植物生长的有机质,植物种子落到城墙上就能扎下根,并随着泥土的走向四处生长,有些植物的根系较粗,就会在墙体内部对城砖形成挤压,导致其松动产生裂缝。
就拿鼓胀来说,渗入的雨水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像人体一样“腹胀”,如同长了“啤酒肚”,严重的话会威胁结构安全。
在此前的巡查中,工作人员发现解放门至玄武门段城墙出现多处鼓胀、裂缝,立面风化严重,顶面海墁破损,玄武门主入口拱券存在贯穿裂缝,门楼油漆剥落、绿色塑料瓦褪色严重,屋顶渗漏状况明显等病害,存在安全隐患,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于2024年11月组织对该段城墙修缮。
对于城墙保护,不仅要到现场多走多看多查,更要发挥创新精神,通过科技手段织起一张健康网。“十四五”期间,南京城墙持续推进修缮保护工作的科学化、统一化、标准化。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负二楼,占据整面墙的电子屏上,密密麻麻显示着各类数据,这是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
2020年,南京启动城墙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在城墙全线安装263套自动化监测设备,不间断监测1125个点位的震动、裂缝、风化等情况,并将监测图像接入拥有13个子系统、57个功能模块的监测预警信息中心。
“自投入使用以来,监测预警平台已排查出上千个风险点,筑起了一道文物安全防线。”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十五五”期间,将继续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保护体系,让古老城墙保持安全健康,守望城市的发展变迁。
与时代共鸣
潮玩明城墙,防御工事蝶变文旅新空间
暮色降临,中华门瓮城内,古老的城墙被巧妙地打造成为一块巨大的“幕布”,舞台上,“守城人”生动演绎,将观众带入中华门的历史当中,将古城的文化底蕴与中华门南京的人文风情完美融合,古今对话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这场大型沉浸式光雕艺术演出《心印·中华门》,其精彩程度让在场游客纷纷驻足拍照,赞叹声此起彼伏。演出结束后,游客拾级而上,登上城墙,俯瞰秦淮河的诗意流淌、大报恩塔的绚丽夺目、老门东的灯火璀璨,感慨于这一古代防御工事如今转化为沉浸式文旅体验空间。
“既看到了城墙的气势磅礴,也感受到了金陵城的古典和风雅,不虚此行!”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吴欣怡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游玩攻略,希望更多人能够感受到这场艺术盛宴的魅力。
潮玩明城墙,点亮夜金陵。如果说,保护城墙是在保护文化遗产,那么,放大文化遗产的价值则需要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让更多人看得懂、记得住、传得开。
比如,“城墙+科技”。中华门瓮城的大型沉浸式光雕艺术演出《心印·中华门》火爆“出圈”,通过移步换景,让观众宛如置身于露天的3D影院;“城墙音乐会”以城墙为天然舞台,让中西方音乐在对话中焕发“新声”……
比如,“城墙+旅游”——拍摄打卡“#Heritage In Frame#遗产同框”全球接力项目,记录世界文化遗产与当代创意的碰撞瞬间;“花神”身着汉裳,以舞为媒,带市民游客领略传统东方美学的诗意绽放;以“爱上南京城”为主题的系列文创,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打卡南京城墙……
比如,“城墙+生活”——在城墙沿线的中华门藏兵洞、南唐伏龟楼遗址、清凉山石头城遗址等遗产点设置展览空间,打造南京城墙“沿线展览聚落”;连续10年举办“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活动,传递城墙和城市的浓厚温情……
“要让650多岁的明城墙变得立体可感、永葆鲜活生命力,需要以城墙本体为载体,通过研究、阐释、传播等方式,让历史与当下对话,在文化记忆与现代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手记
从见证者变为“参与者”“推动者”
数据显示,2024年,南京城墙接待游客超过665万人次,火爆“出圈”。
南京城墙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在城市的山水之间。在这里,年轻人喜爱的文旅体验不断刷爆社交网络,越来越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让城墙之美被世界看见。更多人在领略金陵风光的同时,通过城墙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
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南京城墙,正生动地诠释着这句话。它不只是一道古老的屏障,更是一座“活”的城池。保护城墙,早已超越修缮砖石的本体范畴,更在于激活其内在的文化基因,让它从历史的见证者,转变为当下美好生活的“参与者”、城市发展的“推动者”。
放眼未来,必须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工作,找准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