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截至2024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亿,占总人口比重达15.6%。如何满足银发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高品质需求,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也正因如此,现今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登高赏秋、感恩敬老的文化符号,更是观察社会如何通过技术革新、产业转型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系统性回应老龄化挑战的一扇窗口。
“数字鸿沟”面前,科技更应成为“人性化桥梁”。繁复的扫码操作、闪烁的智能界面,成了横亘在不少老年人与飞速发展社会间的无形壁垒。这背后,不是他们不愿学,而是世界变得太快。正如一位网友的感慨:“他们曾用肩膀扛起我们的时代,我们理应用耐心带他们看看现在的世界。”可喜的是,变化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APP推出“长辈模式”,用大字体、简功能、强对比,重构了老人们的数字体验。技术的温度,从不在于其本身有多尖端,而在于它如何精准地弥合落差,将冷冰冰的代码转化为有温度的陪伴。今年3月,中国率先制定了全球首个养老服务机器人国际标准,在8月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企业展示了能够送餐、陪伴以及协助日常起居的养老机器人。在老龄化社会与数字化浪潮交织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与信息技术正为中国的养老产业注入新动能。
“银发经济”崛起,是对“老”的重新发现与塑造。老人的需求是什么?时代在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在变。现如今,新一代中国老年人已不再满足于生存型消费。他们拥有更开放的心态、更活跃的追求,催生了一个涵盖衣、食、住、行、游、学、娱的庞大新市场。10月20日5时45分,随着一声风笛长鸣,Y428/425次银发旅游列车从乌兰浩特站缓缓驶出,开启为期15天的彩云之南暖秋之旅,车内配备随车医护、适老餐饮、防滑地板,助力老人们从“不敢游”变为“放心游”。“银发专列”之外,有地区打造“长者友好商城”,有商家聚焦兼具功能性与舒适感的老年时尚服装,老年大学里“一座难求”的智能手机摄影、声乐课程……这不再是传统的“养老”产业,而是升级中的“享老”经济。市场以其最敏锐的触角证明,老人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驱动消费升级与产业创新的“新蓝海”。他们的需求,正倒逼社会供给体系进行一场深入的“适老化”改造。
尊老敬老,绝非年轻人对长者的单向输出,而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在年轻人耐心教长辈使用手机扫码、视频通话时,长辈们也常常在不经意间,向晚辈传授着历经岁月沉淀的生活智慧。社区里,低龄健康老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担任“楼栋长”“调解员”,他们的经验与威望成为社区治理的“稳定器”;家庭中,祖孙共同拍摄的创意短视频,打破了代际的“次元壁”,在欢笑中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共生。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老年友好型社会,必然是不同代际相互尊重、彼此赋能、和谐共生的社会。这不仅是送给当下老人最好的节日礼物,也是为我们所有人的未来,铺就的一条充满温情与尊严的道路。(淳声 刘承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