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镜头到新能源车,从矿山设备到医疗仪器……一群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创新,正通过这些工业产品,悄然改变着徐州的产业面貌,也影响着市民生活。
10月20日,工信部公示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徐州市29家企业入选。至此,这座老工业基地已培育出7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小”与“巨”的辩证法
在产业领域,“小巨人”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辩证法——它们规模上可能是中小企业,但在各自细分领域,却扮演着“巨人”角色。徐州联超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员工不足百人,却用4年时间攻克离子束双面镀膜工艺,将红外滤光片良率从77%提升至92%。这家2010年成立的企业,已在国内市场奠定领先地位,在智能手机领域覆盖三星、小米高端旗舰机型35%份额。
“小”与“巨”的辩证关系,在徐州这70家“小巨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江苏弘德光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超薄碳基量子点DPP复合光学膜,厚度以微米计算,打破了美国3M公司长达15年的市场垄断。公司成立仅4年,产品已应用于海信、冠捷、惠科等高端显示产品中。
“小巨人”之“巨”,在于技术引领、产业带动。江苏维尤纳特建成国内首套万吨级百菌清生产装置,打破日本企业垄断,百菌清纯度达99.5%,助力农药产业绿色升级。

“小切口”成就“大作为”
“小巨人”之“小”,在于专注细分市场;“小巨人”之“巨”,在于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徐州市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逻辑,就是引导中小企业深耕主业、强化创新、打造优势。
在徐州,许多“小巨人”企业专注某一领域长达十余年甚至数十年。徐州金鼎恒立液压件有限公司深耕液压油缸行业19年,从为徐工代工起步,如今已成为高空消防作业车核心零部件的标杆供应商。
徐州华东机械有限公司专注薄煤层液压支架制造,研发出国内首套适用于0.6米煤层厚度的极薄煤层液压支架,解决了煤炭工业“卡脖子”的薄煤层开采难题。
“小巨人”们把研发创新视为生命线。汉斯半导体(江苏)有限公司与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建立联合实验室,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已可以替代进口产品。
徐州市科诺医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专注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开发出在体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成为全国首家获批上市的国产医用皮肤诊疗设备。
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小巨人”企业不追求“大而全”,而是专注“小而精”,在细分赛道上做到极致,成为行业“隐形冠军”。
这些看似“高冷”的工业企业,其实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江苏旭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激光甲烷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燃气安全监测,检测精度从ppm级升级到了ppb级,为城市燃气安全保驾护航。
江苏金发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专注于废塑料回收与高质化再生,其生产的低气味FDA级再生塑料包装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日化包装等领域,助力循环经济发展。
安华新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研发的高效环保气凝胶阻燃灭火剂,攻克了纳米级气凝胶粉体与水基体系稳定分散难题,实现多类火灾一剂通用,广泛应用于城市安全、新能源安全等领域。
江苏福瑞士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的矿用隔爆型锂离子蓄电池电源,通过智能BMS管理系统,实现高精度电池电压测量,支持50000余套设备同时在线管理,为矿山安全提供保障。

梯度培育助力“小巨人”成长
徐州培育“小巨人”企业的经验,可概括为“政策引导、梯度培育、创新驱动、生态优化”。全市建立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构建了从市级专精特新到省级专精特新,再到国家级小巨人的梯度培育体系。
徐州特别注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据统计,29家新入选企业中,100%与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研发机构,共同攻关技术难题。江苏维尤纳特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与兰州大学共同创建“兰州大学先进催化中心—企业创新联盟”,成功研发出百菌清原药生产的高流动性催化剂。江苏八方安全设备有限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建立综合性安全泄压新型研发机构,并建成国家级CNAS实验室。
徐州还着力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强化融资服务、人才支撑、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支持,构建有利于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的产业生态。
如今,这些“小巨人”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为我市的产业链注入韧性,为产业强市建设积蓄动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小巨人”破土而出,汇聚成推动徐州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记者 王正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