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湖南大学21岁的大学生王蔚创建的名为“深育科技”的企业,在湖南股交所挂牌,成为湖南省首家AI育儿领域挂牌企业。王蔚表示,顺利挂牌得益于该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30万元扶持和“失败豁免机制”激励。去年底,湖南省推出大学生创业“失败豁免机制”,明确对依法合规、诚信经营的创业失败者,豁免基金投资偿还责任,基金跟大学生共担创业风险,此举彰显了地方政府培育创新生态的智慧与担当。
由于对市场、资源、能力、经验的误判和不足,不少人首次创业的成功率并不高,特别是在校生或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因缺乏资金与市场经验,创业失败率更高。首次创业失败后债务缠身、征信影响等,让许多年轻人望创业而却步。
创业是创新的实践载体和推动力,为创新搭建“价值转化桥梁”,再精妙的创新想法,若不通过创业转化为产品、服务并推向市场,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构想。宽容创业失败,方能激发创新活力。
美国硅谷流传的“失败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金句,揭示了一个深刻规律,那就是创业创新的沃土需要宽容失败的滋养。“失败豁免机制”,通过“基金共担风险”的设计,让大学生创业者无需担心“一次失败即透支人生”,彻底解决了创业者“亏光钱就难以翻身”的最大顾虑,实现了风险共担。这种制度兜底,让创业团队敢于放手创新,远比单纯的资金扶持更能激发创业创新热情。
宽容创业失败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个体失败转化为社会创新资本。近几年来,我国连续创业者的成长轨迹清晰证明,第一次创业失败积累的经验,能使后续创业成功率显著提升,三次以上创业者的成功率可超过60%。这表明,创业失败并非是毫无意义的沉没成本,而是标注“此路不通”的警示牌,既为自身积累实战经验,也为后来者节省试错成本,让无数创业者在跌倒后敢于重新出发,最终孕育出众多技术突破。
为营造宽容创业失败氛围,近年来江苏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科技改革30条”明确对创业失败但具备继续创业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创业补助。扬州等地还对创业失败人员发放一次性补贴。在风险分担层面,无锡市等地探索国资创投基金差异化考核,种子期项目允许最高50%亏损。在司法保障层面,江苏通过“类个人破产”制度,帮助多名诚信创业者豁免债务、修复信用,既保障了债权人权益,又给予失败者重生机会。苏州周先生经营的装修公司因意外事故倒闭,背负195万元债务,在“类个人破产制度”的帮助下,通过合理清偿计划最终免除140万元债务,重获创业信心。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宽容创业失败是创新的必要之举。当社会不再以单次成败评判创业价值,而是珍视探索过程的意义,创业的种子便会生根发芽,激活全社会的创新潜能;当越来越多地方宽容创业失败,必将有更多青春创想摆脱风险束缚,在市场沃土中生根结果,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