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侵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这是一首至今仍在黄海之滨回荡的民谣。歌谣里的“宋公”,正是当年任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的宋乃德,也是他带领民众,修筑了全长90华里的拦海大堤。
为什么要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修筑这样一道长海堤?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9月23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宋公堤,重温这段修筑海堤的红色记忆,感悟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为民情怀。
1939年8月,滨海沿海地区遭受罕见的海啸袭击,海水吞没了40多个村庄,数十万灾民流离失所,万余人死于非命。1940年10月,八路军第5纵队和新四军在盐阜地区胜利会师,成立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5纵队供给部部长宋乃德担任首任县长。上任伊始,宋县长了解到民众的三个愿望“发还民枪,以安民心;修筑海堤,以安民居;兴办盐场,以抒民困。”宋县长“三害相权选其重”,主张重修海堤。
“当时,修筑宋公堤有三大难点。第一决策难,第二保障难,第三施工难。”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徐振理向记者娓娓道来,比如,决策难是因为,首届参议会上治淮治海争辩8个小时,不能通过。第二天,宋乃德明确提出,治淮保的是生活,治海保的是人命,当先治海再治淮。他还承诺,修堤经费不用民众负担,政府发行公债,盐税作抵,治淮作为附则。一席话打动参会议员,议案终获通过。施工、保障同样困难重重。顶酷暑、战瘟疫、冒暴雨、斗海潮、克顽敌……无粮,新四军调集12万斤军粮送上工地。军民同仇敌忾,最终战胜了无钱、无粮、无淡水等困难。1941年,经过78天奋战,挖土近300万立方米,让海堤巍然屹立于黄海之滨。
巍巍宋公堤,是永不褪色的民心丰碑。宋公堤建成当年就成功抵御了秋季大潮汛,保护了数十万亩良田和数十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铭记以宋乃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修筑海堤作出的卓越贡献,当地老百姓效仿范公堤的命名,将海堤称为宋公堤,并在海堤上竖立了“宋公纪功碑”。
“修筑宋公堤,保住了家园,保住了国土,保住了海岸线,为今天滨海临港工业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土地空间。”徐振理说,“海岸线寸土不让!如果没有宋公堤,那么我们脚下的海岸线可能要后退几十华里,宋公堤是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修筑宋公堤、与大海作斗争的精神80多年来一直在滨海传承。”
如今,宋公堤犹如一条巨龙蜿蜒横卧在黄海岸边,既是抵御咸潮的“钢铁屏障”,更是镌刻着红色记忆的“精神丰碑”。宋公堤既延展着百年历史文脉,又维系着红色文化传承,现已成为独特鲜明的文化标识。研究好、传承好、利用好宋公堤任重道远。
如果说岿然而立、坚如磐石的宋公堤是滨海这片土地从苦难岁月迈向发展新篇的“守护者”,那么今年64岁的徐振理就是这片土地上红色记忆的“发现者”“挖掘者”。
1983年,徐振理“解甲归田”,成为滨海县天场镇民政办的一名办事员,参加革命烈士证书换发、补发及抚恤金发放等工作。他了解到在家乡这方热土上,还有许多英烈,至今人们不知道他们家在何方?还有一些亲人几十年不懈努力,苦苦寻找战争年代失去音讯的亲人。42年间,他跋涉万水千山多方奔走求证,发掘收藏多件烈士文物,只为摸清新四军在家乡的红色脉络,留住了许多珍贵史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刘老庄连是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那你们知道3连在哪吗?”得知采风团的上一站是淮安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徐振理站在宋公堤北堤遗址的临海点上“卖了个关子”,特地为大家讲述一个从未公开讲述过的史实——3连在这儿修筑宋公堤。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徐振理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在文史典籍、在档案馆、在纪念馆查阅史料,制作抗战老兵口述史,留下珍贵记忆。跋山涉水寻英烈,一片丹心铸军魂。为新四军英烈寻找家乡、亲人、部队、战友、救命恩人、牺牲地和墓地等等。9月初,他又在四川找到曾在滨海抗战的陈修文烈士子孙后代,这些年来共帮助208位烈士寻亲成功,协助269位烈士修墓立碑刻名……
晚上7时许,徐振理和大家匆匆告别,“宋公堤小海螺宣讲队正在彩排,本周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宣讲盐阜英烈故事,我得过去看看!”正如他所说,牢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他将青春奉献给了这份事业,花甲老兵的他,退休不退责,他还在为烈士寻亲,还在带烈士回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洪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