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电影《731》在全球正式上映揭开了它沉重的历史帷幕。这部以日军侵华期间731部队罪行为题材的影片,凭借其震撼的叙事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不仅创下预售纪录,更在社会各界引发对民族创伤与集体记忆的深刻反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应当从这部电影中汲取精神养分,以史为鉴、明责笃行,在传承文化血脉、践行初心使命中展现应有的担当与力量。
铭记历史之重,在文化传承中坚定自信。《731》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不仅在于题材的重大,更在于创作团队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寻。影片筹备历时十一载,团队跨越多国搜集史料,查阅超8000页解密档案与423小时原队员影像证言,以近乎考古般的严谨还原那段黑暗岁月。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正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文化自信,绝非虚泛的口号,而是源于对自身历史的深刻理解与自觉传承。如今,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故宫”项目将186万件文物在线公开,使千年文明走入寻常百姓家;《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以现代视听语言激活传统,引发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这些实践表明,唯有真诚地回望历史、拥抱传统,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不倒。青年干部应成为文化传承的“燃灯者”,在公共政策宣传、社区教育、文化服务等工作中融入历史叙事,让民族记忆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直面现实之问,在时代浪潮中锤炼担当。“挨打的人都忘记了,打的人还要记住吗?”——电影中这句发人深省的台词,不仅是对历史遗忘的警示,更是对当代责任的深刻唤醒。影片并未刻意渲染苦难,而是以克制的电影语言传递历史的庄严与重量,体现出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感。现实中,青年干部同样面临“如何铭记、如何作为”的时代考题。在脱贫攻坚战中,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广西百色投身扶贫,最终将生命奉献在这片土地上;在2020年抗洪抢险中,“90后”党员干部和救援人员日夜坚守一线,以青春之躯筑牢人民安全防线。他们用行动诠释:担当,是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的勇气与信念。我们应如《731》导演赵林山一样,既有“让世界铭记”的历史决心,也具备“以艺术打动人心”的传播智慧。在推动政策落实、响应群众诉求、化解基层矛盾的过程中,青年干部须兼具情感温度与理性力量,真正做到“民呼我应”、善作善成。
照亮未来之路,在价值引领中凝聚共识。《731》并未沉溺于创伤叙事,而是通过个体与民族在绝境中的微光,传递希望与抗争的力量。片中姜武饰演的父亲在梦中将孩子如纸飞机般“掷出”高墙,这一超现实画面深刻喻示了对自由与生命的渴求。影片以人文关怀和价值取舍提升艺术感染力,避免感官刺激,凸显精神震撼。青年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也应当具备这样的价值引领意识。例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浙江安吉余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在“数字政府”建设进程中,杭州“城市大脑”通过整合数据资源显著提升治理效能,成为全国智慧城市的典范。这些案例表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才能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青年干部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创新中探索方法,以文化自信增强治理自信,以精神凝聚推动社会进步。
电影《731》是一面映照历史与当下的明镜,它提醒我们,唯有不忘来时之路、不负初心使命,才能看清前行的方向。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勇担传承文化、服务人民、引领时代之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筑牢精神根基,以实实在在的担当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这才是对历史最深切的回应,也是对未来最诚挚的致敬。(霍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