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智囊团”来了,“墙景未来”中意高校联合设计实践营开营
用创意设计为明城墙申遗“添砖加瓦”
南报网讯(记者 鲁舒婷) 焕新世界文化遗产,汇聚青年创意力量。9月8日,“墙景未来”(Futuring Our Wallscapes)中意高校联合设计实践营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正式开营,来自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佛罗伦萨大学以及我国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近70名师生齐聚南京,用他们的创意设计助力明城墙申遗。
来自中意两国多所知名高校的近70名师生在台城参观了解城墙的文化内涵。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城墙作为世界上诸多古城的重要历史遗存,在当代如何融入城市日常生活,延续记忆与情感,并持续创造公共价值与活力,已经成为全球有城墙的城市所面临的共性课题。
今年3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的“南京—意大利文化产业交流会暨南京—佛罗伦萨结好45周年庆祝活动”上,南京与佛罗伦萨两地市政府代表和高校代表共同发起“共同的遗产,共同的世界”中意联合实践项目。本次活动是该实践项目的重要一环,旨在汇聚中意两国青年智慧,聚焦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城墙的保护与活化,通过创新设计推动其融入当代城市生活,并为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注入青年力量与国际化视野。
“我们希望青年学者和学子们关注南京城墙以及全球城墙的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曾是与战争有关的军事设施,也是当下城市公共精神的承载空间,是为和平而筑的象征。通过对南京城墙形象与功能的设计探索,我们将有力诠释并推广这一理念。”意方学术召集人、都灵理工大学校长助理Marco Trisciuoglio教授说。
中方学术召集人、东南大学中意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鲍莉教授介绍,“墙景未来”意在结合南京城墙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背景下两个重要议题——城墙本体尤其是都城城墙如何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以及作为城市规划体系一环的城墙系统变迁背后的城市形态发展和规划理念变革。
据了解,这些来自建筑规划、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旅游管理及数字艺术等领域的青年创意者,将在南京进行为期一周的驻地考察,从历史、文化、人居、自然等多维角度深入考察南京明城墙——这座世界现存最长、规模最大、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通过实地探访玄武门段、中华门段、城墙博物馆及周边历史街区(如老门东、小西湖),并乘坐秦淮河游船观览外环城墙,获得第一手感知。最终形成一批公共艺术装置和公共服务设施方案,让古老的城墙更好地融入当代城市生活。
“在意大利,我们也有非常古老的纪念碑以及其他类似的建筑,如今到南京参观交流,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学习到更多关于古建筑保护和设计方面的经验。”Edoardo Martino Cellai是佛罗伦萨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南京,他很喜欢这里的一切。
据了解,这些方案将由国内外在城墙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顶尖学者、实践者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相关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和指导,并于今年11月在城墙沿线重要节点进行展览展示。“我们将推动部分成果在城墙沿线实际落地,让青年的智慧真正‘看得见、摸得着’,为南京城墙的保护、利用与传承书写新的篇章。”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