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江苏苏州:千年古村歇马桥的“二次创业”

江南村落歇马桥,水乡深处有人家。每到周末,苏州昆山市千灯镇歇马桥村游人如织,从之前名不见经传的传统村落,到如今节假日日均客流量超万人次的乡村文旅新IP,在歇马桥的石板缝隙间,不仅流淌着江南烟雨,更沉淀着中国古村落治理的智慧密码。

今年5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昆山市千灯镇歇马桥村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成为昆山入选的3个村之一。

这个曾见证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驻马休整的千年古村,正以文化自觉回答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它用实践证明,历史的尘烟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可以激活的发展基因;文明不是抽象的标签,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实践,更是发展惠民的幸福表情。

异地翻建保护古村落原风貌

“双提升”打造“现代都市歇息地”

初秋的歇马桥蝉鸣阵阵,近300年的黄杨树绿意葱茏,120余处明清建筑沿青石板街错落分布,历史的辙痕随处可见。自明清以来,歇马桥就曾作为苏沪昆三地交界的商贸枢纽,2014年获评昆山首个中国传统村落。

然而,昔日的歇马桥险些湮没于现代文明的洪流。河道里沉船横斜如断戟,淤泥壅塞处浮萍疯长。也遭遇了青壮年流失、宅基地空置、耕地抛荒的典型空心化危机。如何让歇马桥这张文化名片重现生机、再度繁华、绽放光彩,成为千灯镇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历史总是在无声中落笔。千灯镇为歇马桥村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实施国土整治项目、盘活集体存量建设用地,聚焦农业生产、公共服务配套,投入约3000万元,重点推进核心古街修复、“厕所革命”、河道整治、风貌改善、景观提升等项目,精心塑造“白墙黑瓦、清清爽爽”的生态田园风光。

千灯镇结合村内景观特点,修建休闲步桥、观景平台等设施,以绣花般功夫推进村庄“微改造”,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提升”,着力打造“千灯文化客厅”“现代都市歇息地”。

土地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文旅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设计规划,但世代居住在歇马桥村的村民怎么办?千灯镇坚持发展红利最大程度与居民共享,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通过异地就近翻建形式,探索出一条“新旧共存”之路。但这条路并不容易。由于古村延续时间较长,歇马桥房屋产权涉及10多种类型,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在歇马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泽华带领下,着力厘清各类房屋产权纠纷。

在距离歇马桥古村几米处,首批10户村民已完成新房异地翻建,有的开起了民宿或餐饮店。在此基础上,歇马桥再在距古村落仅50米处争取到23.5亩集体土地指标,启动新一批农房翻建,既保护歇马桥传统村落风貌不受破坏,又让村民可以改善居住条件,实现本村就近安新家。而对于选择异地翻建、支持古村落保护发展事业的村民,歇马桥还推出每户12万元奖励政策,更好保障村民权益。

多元共治推动居民自治

以点带面拓宽新时代文明实践圈

好的环境,更需好的治理。

每当遇到纷至沓来的游客,歇马桥村80岁的老书记陈永奎总是乐意当向导,村史村事讲起来就滔滔不绝。

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做了11年歇马桥村村支书的陈永奎,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也充满感情。“这样好的发展局面,谁不珍惜呢?”陈永奎说。

“善治”的核心,在于多元共治。以千灯镇歇马桥村党总支为主体,千灯镇文旅、建设等13家党组织积极联动,构建“一体多联”党建治理格局,实施资源、需求、服务“三清单”管理,规划5大类12项工作流程。歇马桥村深化“精网微格”工程,打造村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1+2+3+N”治理体系,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

共治之下,激活居民自治。歇马桥吸纳150余名党员群众组成“秀美”等3支行动支部和“夕阳红”等4支志愿队伍,对消费环境、人居环境等开展常态化巡逻,并结合村内自然景观推进村庄“微改造”,探索打造流动志愿者队伍,让游客也能参与到村庄环境治理中。同时,深化“1+5”协商议事机制,定期召开“公众评判庭”,解决农房异地翻建等棘手难题11件次,形成公开议事、民主评事、合力干事的良好氛围。

歇马桥还聚焦村内老人、孩童和外来游客等不同群体需求,坚持点线面结合,用一条千年古石板街,串联起以村委会为中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小站,以歇马桥为整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大站,拓宽新时代文明实践圈。

周泽华介绍,一方面,歇马桥完善村委会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妇儿活动室等载体功能,创新“习语·乡音亭”、乡村大舞台、安全体验馆、红色图书角等活动平台,持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小站服务能力。另一方面,立足韩世忠纪念馆、新四军淞沪(千灯)抗日史迹陈列馆暨周达明烈士纪念馆两个爱国教育阵地,串联老茶馆、村史馆文旅资源,打造乡村红学堂、人才会客厅、青年研习社等特色载体,全力构建以歇马桥农文旅资源为基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

富农助农联农带动增收创富

最大程度与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沿着风雨锻打的石板街漫步,“一尺花园”的咖啡香从雕花窗棂溢出,与姑苏老字号“苏州人家”的碧螺春气息交织。在这条长500米的老街上,明清建筑的山墙如琴键般错落,20多家品牌商店巧妙地“藏”进老屋里,年营业额突破3000万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千灯镇引入苏州古城保护的主力军——苏州名城保护集团,与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开发的重要力量——苏州亚太集团,依托千灯镇集体资产公司——金千灯投资发展集团,一起成立苏州歇马桥文旅有限公司,携手在歇马桥村开启古村复兴的“二次创业”。

歇马桥村班子成员带头领办股份经济合作社,推动优质项目入驻村集体标准厂房,并通过修建停车位等方式,盘活低效用地和零碎空间,新引进六间里等17个高品质文旅项目,打造歇马桥“一街三桥五组团”文旅布局。同时,大力建设红美人柑橘基地、富硒生态水稻基地、有机翠冠香梨基地和智慧鲜活蔬菜基地等,加大现代农业探索力度,并积极整合资源,发展亲子休闲、农耕体验、自然观光等休闲农业。

文旅产业火了,农民的固定资产相应升值。歇马桥村富农助农联农,成立农房合作社,盘活农民闲置资产,形成“农房收租+公房托管+盘活存量”增收机制,由村集体盘活的房屋超10000平方米,每年可增收近300万元。农户平均获得房屋租金7万元,并可同时获得租金收入、薪金收入和股金收入。

“歇”逅诗意美景,“桥”见魅力江南。依托文旅综合体项目,歇马桥村还不定期举办技能培训夜校,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帮助村民转型成为咖啡师、布草师、服务员等,提供长期性岗位超100个,让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创富。

立足较好的集体经济基础,歇马桥推出“歇马桥为民服务8件事”,为60岁以上村民赠送公交一卡通、为70岁以上村民免费双月度理发、为80岁以上村民发放高龄敬老金、发放大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发放户籍村民生日福利。此外,增设大病医疗保险救助万元基金、合作社股金连年递增、医疗补助比例稳步提高,实实在在让百姓共享发展福利。

(苏报记者 朱新国 占长孙)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