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想减重,不知道该挂营养科还是内分泌科,跑了三四趟医院,各科室建议不一样,越减越迷茫。”家住南京的李女士道出了许多超重者的困扰。2025年“体重管理年”启动之际,江苏率先破局——全省521家医疗机构已设立619个体重管理门诊,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学科专家“组团出诊”,为患者提供科学减重方案。曾经被肥胖困扰,辗转求医的“李女士们”,如今终于找到了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享“瘦”攻略,成功逆袭,重新握住健康的主动权。
出现代谢器官损伤,四科医生一站式助他减重
“自己吃得比较多,平时懒得运动,血压、尿酸都高,睡眠的时候呼吸还困难。体重大对生活的影响实在太多了。”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体重管理”联合普通门诊,记者看到了慕名从哈尔滨前来就诊的陆先生。身高1.78米的他,体重已经达到了125公斤。“我们通过体脂分析、血糖监测,明确陆先生是原发性肥胖,且已出现代谢器官损伤,符合减重手术的初步指征。”接诊陆先生的主治医师沈佳佳表示,门诊运行两个月来,已有3名患者经评估后被转至外科准备减重手术,陆先生是第4名。
“以前挂4个专科号,可能半天在医院都转不完;现在挂一个联合门诊号,4个科室医生集中看诊,方案清晰又省心!”江苏省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潘寅兵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之前江苏省人民医院在线下的多个专科都有涉及肥胖症的相关治疗与处置,患者来回奔波于多个专科之间,且各有各的专业建议,患者持续在“减重”的征程中来回奔忙。
而陆先生现在就诊的“体重管理”联合门诊,则集齐了营养科、康复科、减重外科以及体检中心等多学科的专家。他们会联合指导患者进行筛查,明确原发性肥胖或继发性肥胖的原因,并通过对患者身体状况的分析和运动功能评价,结合其饮食、运动习惯和家族史,定制出个性化的减重方案。“门诊实现‘一站式’服务,患者可在同一环境、同一诊室完成多科室诊疗,获取统一方案,避免多科各出方案的混乱。后续还会根据患者情况,推荐至内分泌科、外科等进行专项治疗或持续管控,为患者提供深度健康支持。”潘寅兵说。
肥胖伴脂肪肝,双融合模式帮小伙瘦百斤
2024年7月,20岁的小赵因重度肥胖来到南京市中医院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此时,身高1.8米的他体重已经达到133公斤。除了肥胖,小赵还查出重度脂肪肝、肝硬度异常及血脂、尿酸代谢异常。“一定要减下来!”面对“健康红灯”,小赵下定决心,严格遵循医护指导,历经44周科学干预后,体重下降53.6公斤,脂肪肝也成功逆转,各项代谢指标恢复正常。
这份成果源于医院“体卫融合、中西医结合”的双融合特色模式。南京市中医院门诊部主任钱媛介绍,作为全国首家挂牌“体育医院”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南京市中医院打破学科壁垒,建立“1+N”多学科诊疗体系——“1”为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核心平台,“N”涵盖多个专病门诊,还制定统一诊疗规范,明确各专业职责,确保服务全方位一体化。运动处方上,医院融合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特色与现代训练方法,由专业处方师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分四阶段定制,从低强度有氧到力量训练逐步过渡;饮食上遵循“药食同源”理论,营养师制定低碳水、高蛋白、低脂肪的个性化方案;中医则通过针灸、穴位埋线及清肝减脂茶等方式,调节患者内分泌与身体机能。
为覆盖更多人群,医院还开展燃脂减重训练营、企事业单位示范区活动,提供传统功法线上指导,并联合社区、学校开展公益讲座与青少年科普,让健康体重管理服务触达更广泛群体。
体重超标备孕无果,四步减重法让她成功当妈
“就想圆一个做妈妈的梦。”39岁的张女士备孕多年无果,原来,她因激素药导致体重超标,同时伴有血压、血糖、血脂异常,加上担心孕期体重增长加重腰椎间盘突出,张女士整天愁容满面。在常州市天宁区红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的全科医生在了解这一情况后,将她推荐到体重管理联合门诊。团队为她定制食谱、开具运动处方,多科专家会诊制定中药汤饮方,两周后张女士减重3公斤,血压、血糖也降下来了。“感觉整个人神清气爽!”后续经过两个月的干预,现在她已经成功怀上了宝宝。
“这个减重门诊不但能减重还能治病!”作为第一批感受到体重管理成效的张女士,为这个今年5月成立的红梅中心体重管理门诊竖起了大拇指。该门诊整合了脂肪肝科、糖尿病科、中医科等多科室资源,组建含医生、运动处方师、营养师等在内的专业团队,建立“筛查-评估-干预-随访—评价”四步标准化流程。干预方案个性化,饮食指导升级为定制食谱,运动指导变为专业处方,还增设中医茶饮、穴位埋线等辅助疗法。同时,门诊通过减脂打卡群、“健康达人”积分制激励患者,积分可兑换检查、理疗服务且能家庭累计,推动“一人健康、全家获益”。截至2025年7月31日,门诊接诊358人,持续管理3个月及以上的患者中,72%的患者体重下降超过5%,平均体重下降4公斤,腰围平均减少2厘米。
三高老人为胖焦虑,在家门口管住体重稳住了慢病
家住淮安的周阿姨,退休后渐渐胖了起来,她尝试多种减肥方式,却效果不佳。“年纪大了,减肥也难,我血压、血糖不好,一堆毛病,不知道该怎么办。”2025年7月,她听说家门口的清江浦区市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体重管理门诊,决定去试试。
“阿姨,您的体脂率偏高,肌肉量偏低,饮食高油盐且不规律,中医辨证是‘痰湿体质’。咱们得多方面下手。”团队为周阿姨制定每日1500—1800大卡的渐进式食谱,搭配健脾祛湿膳食,每半月进行1次穴位埋线,运动从餐后散步逐步过渡到广场舞。1个多月后,周阿姨减重3公斤,血压、血糖也获得了改善。“跳广场舞更有劲了,整个人也轻松了。”周阿姨笑着说。
将体重管理嵌入慢病筛防体系的特色模式,是清江浦区市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法宝”。该中心2024年建成300平方米慢病筛防中心,2025年7月在此基础上开设体重管理门诊,目前已完成50余人健康筛查,12人纳入持续管理。门诊以多学科协作实现“健康重塑”,核心团队含全科医生、运动处方师等,引入中医师做体质调理,依托慢病筛防中心的硬件与数据,快速完成体脂分析、代谢检测等评估,及时识别并发症;同时联动上级医院专家,实现技术下沉与双向转诊,并通过健康宣教、心理辅导,帮助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管理”,为基层体重管理树立新标杆。
江苏521家医疗机构精准发力,构建科学减重新生态
江苏以“体重管理年”为抓手,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科技赋能的工作体系,推动体重管理落地见效。不仅联合多部门,明确15条主要措施、26项重点工作任务,完善协同架构,还开展了100天减重比赛吸引2.4万余人参赛,同时建8467个健康支持性环境,521家医疗机构设体重管理门诊,提供多学科联合诊疗。
针对重点人群管理精准发力,孕产妇、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分别获营养门诊、学生餐优化与运动保障、银龄体重管理服务;科技应用上,泰州用智能手环监测健康数据,南京社区借AI系统追踪体重指标。
未来,江苏将强化部门协作,推进医教、体教融合;完善干预体系,联动家庭在膳食、运动等方面发力;持续推进智能技术应用,开发健康支持工具,全方位筑牢重点人群肥胖防控屏障,助力全民健康。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梅书华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