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践行“两山”理念 守护绿水青山|塌陷区上的三代人

秋日的徐州贾汪潘安湖,水波里荡漾着晚霞的碎影。

40岁的臧猛猛站在湖边,对着镜头比了一个“V”。指尖滑动,相册里两张翻拍的老照片像沉入湖底的记忆,被这潋滟波光轻轻托起。

一张拍的是爷爷臧学启。那是1968年的春天,他拄着单拐,身形瘦削,独自站在“旗山矿”高耸的井架下。另一张拍的是父亲臧继富。1994年的冬天,他蹲在一座冒着浓烟的砖窑旁,对着镜头憨憨地笑着。

三张照片,隔着半个世纪的岁月变迁;三代人的命运,也像湖水的涟漪,一圈圈刻在潘安湖的故事里。

创伤——黑金蚀骨

“山有泰山,煤有旗山”。这句曾响彻徐州矿区的豪言,是臧学启那一代矿工的信仰。

黑亮的煤块里,藏着一代人的生计。

1957年,旗山矿建成,臧学启幸运地成为一名矿工。下井一天,能让全家人喝上稠粥,逢年过节还能割上两斤肉。他把“先进生产者”的奖章别在簇新的的确良衬衫上,咧嘴笑时,嵌在眼角皱纹里的煤屑也跟着颤动起来。

对他来说,煤,就是黑色的金子。

但命运在1968年的一次塌方事故中骤然改变。

黑暗、剧痛、呛人的煤尘……醒来时,臧学启已躺在医院里,右腿截肢,再也下不了井了。

那之后,他每天拄着拐杖站在村口,看拉煤车碾过土路,飞扬的煤屑在空气里打着旋儿,落满屋顶和庄稼地。

日子久了,他渐渐发现,土地开始“不对劲”了。

麦穗灌浆时瘦弱得像站不稳的孩子;土房的墙壁悄然裂开细缝,像指甲划开的口子;有一些地面甚至开始出现凹陷。

年幼的臧猛猛记得,爷爷常在黑夜里叹息。他问爷爷为什么叹气,爷爷告诉他:“咱们这地底下被挖空了,就像人被抽走了骨头,是要出事儿的!”

然而,当时几乎全村都以煤为生,有人盖起了青砖瓦房,有人买了拖拉机,闲聊时大家总说“这煤能烧三代人”,没有人注意到臧学启欲言又止的神情。他几次提醒大伙儿,但无人回应。无奈,他只能拄着拐杖回了家。

墙缝一天天变宽,雨天漏雨、晴天透风。风卷着煤屑往眼里钻。

那股煤烟的味道弥漫着臧猛猛的整个童年,也伴随着爷爷的一生。1998年,臧学启去世。彼时,臧猛猛的父亲臧继富已在权台煤矿工作了15年。

觉醒——破茧寻路

矿区的汽笛声,是臧继富成长的背景音。

虽然父亲空荡荡的裤管曾是他儿时的阴影,但矿工毕竟是“吃公家饭”的象征,那时姑娘嫁人都先问“是不是矿上的”,这份经济上的保障和身份上的荣光,还是让他选择成为一名矿工。

1983年,臧继富如愿进入权台煤矿,重复着父辈的轨迹。在黑暗的矿井下,臧继富一边把大块的煤炭装进矿车里,一边盘算着月底能给家里添几块新布料,或是给孩子买个什么样的新玩具。

本以为会在矿上待一辈子,但一次搬迁改变了臧继富的想法。

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采矿导致土地塌陷,周围的村民陆陆续续开始搬迁。臧继富记不清自己家究竟是哪一年搬迁的,他只记得,搬迁前夜,自己躺在吱呀作响的木板床上,盯着屋顶裂缝里漏下的冰冷月光,辗转难眠:“还要挖下去吗?家先没了怎么办?孩子以后咋办?”这样的疑问一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他觉得,父辈的路,似乎走不通了。

1994年,国企改革的风吹到了矿区。臧继富攥着“停薪留职”的文件,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

那时,塌陷范围持续扩大,受影响的村民越来越多,搬迁重建房屋如火如荼。臧继富瞅准商机,东拼西凑借了一笔钱,承包下村头砖厂,用矿上废弃的煤矸石烧砖,第一年就赚了两万元。

砖厂最鼎盛时,他雇了十几个村民,烟囱里终日黑烟滚滚。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附近的小煤矿一个个关停,制砖成本不断提高。砖,也卖不动了。

2010年初,潘安湖改造的号角正式吹响。当村干部上门做工作时,臧继富正蹲在砖窑前抽烟。

“再烧下去,地就真没了。”他掐灭烟头,亲手拆了砖窑。

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他弯腰捡起一块沾着黑煤渣的砖头——那手心传来的沉重感,恰似两代人拼尽全力却始终无法冲破的发展困局。



重生——湖映青山

2010年年底,臧猛猛退伍归来。那一年,潘安湖湿地公园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

父亲嘱托他,回来了,就要为家乡做点贡献。刚到家的臧猛猛扔掉行李就进了工地。

栽芦苇,清淤泥,满身泥浆。父亲臧继富在岸边望着,只说了一句:“再怎么也比挖煤烧砖干净。”

景区建成后,臧猛猛成了第一批游览车驾驶员。车轮碾过新铺的环湖路,一批批游客赞叹着潘安湖的生态巨变。

“在我看来,这绿色,比煤矿金贵万倍!”臧猛猛决心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清澈,让生态红利滋养家乡的每一寸土地。

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荣誉接踵而至,潘安湖涅槃重生。



2014年,臧家再次搬迁,从西段庄村的自建房搬进了窗明几净的安置楼。与当年的被迫搬迁不同,这一次的离开,是村民们为建设生态新城和提升生活品质而作出的主动选择。

环境变美了,生态变好了,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当时已担任西段庄社区居委会主任的臧猛猛,再次将目光投向碧波荡漾的潘安湖。

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臧猛猛带领村民成立渔业合作社,带着村民往湖里撒鱼苗,不投喂任何饲料。

2017年,第一批野生鱼跃出水面。自2021年起,冬捕节成为冬季贾汪最沸腾的盛事。沉重的渔网拉起,银鳞破浪,在冬日暖阳下跳跃翻腾,激起岸边如潮的惊叹。这沉甸甸的渔网,打捞起的不仅是鲜鱼满舱,更是集体经济的厚实钱囊,以及村民们生态致富的十足底气。

这样的场景,常让臧猛猛眼含泪光。他总会想起30多年前的那些夜晚,爷爷在灯下叹着气,告诉他:“土地跟人一样,是要用心养的。”

人定胜天。30多年过去,曾经的黑天灰地终于变成了绿水青山,臧猛猛相信,这绿水青山也必将带来更多金山银山。

这,就是臧家三代人的故事。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