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泰州姜堰: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传令!一营卡死北侧稻田,三营锁住河南岸,二营跟我上公路——把鬼子钉死在这儿!”八一前夕,泰州市姜堰区红色宣讲团成员丁晴朗来到白米镇马沟阻击战纪念碑前宣讲抗战英雄阮朝兴的故事。

地处泰州市姜堰区白米镇的马沟村,是苏中地区抗战的最后一仗所在地,此战史称马沟阻击战。当年,新四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用生命捍卫民族尊严。如今,这片红色热土上,“听党指挥、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团结奋进”的抗战精神,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血色丰碑:最后一战铸就精神坐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驻姜堰日伪军400余人负隅顽抗,企图沿通扬线东窜。关键时刻,新组建的苏中第一旅第十四团奉命在马沟设伏。23日凌晨,副团长兼参谋长阮朝兴率二营隐蔽于通扬河畔,与日伪军展开激烈战斗。年仅27岁的阮朝兴身先士卒,不幸中弹牺牲,临终仍高呼“追击敌人”。这场历时3小时的阻击战,毙伤日伪50余人,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逃窜企图,为苏中地区抗战画上圆满句号。

“我当时发着高烧,攥着枪杆子对营长喊,当兵就是打鬼子!”今年100岁高龄的封长明老人回忆起战斗场景,布满老茧的手仍紧紧攥成拳头。作为唯一健在的参战老兵,他珍藏的10余枚奖章诉说着烽火岁月,这些勋章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历史见证。

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激活振兴动能

英雄热血浇灌的土地上,马沟人以 “战时冲锋” 的姿态投身乡村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村党总支以 “红色引擎” 驱动产业升级,构建起 “一核多元” 发展格局。建立起“合作社+基地 + 农户”的水稻生态种植全产业链,“姜堰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利用闲置边角地发展秧草种植,建成腌制加工生产线,预计2025年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创新 “手工蝴蝶结” 共富项目,吸纳60余名村民在家就业,日均增收60元;文旅融合焕发活力,修缮马沟阻击战纪念碑,开发 “村房短住” 民宿集群,串联小杨村民宿、酷野露营基地等打卡点,形成 “红色研学+生态休闲” 旅游环线。

“我们把抗战精神转化为‘战时状态’,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村党总支书记曹小军介绍,全村200余名村民在40余家村企就业,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90万元,连续两年为140位80岁以上老人举办集体重阳宴,该村先后获评江苏省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健康村等荣誉。

全域蝶变:从“抗战村”到“示范带”的跨越

马沟村的实践,正是姜堰区“红色领航、全域振兴”战略的缩影。全区200余个行政村深挖红色资源,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白米镇打造“生态稻米产业带”;蒋垛镇建成苏维埃主题文旅综合体;娄庄镇马赛村通过“三社融合”发展350亩果蔬基地,年增收65万元。推行“红色网格+民生代办”机制,建立“为民办实事台账”,2024年累计解决群众诉求 3000 余件。升级基础设施,泰姜快速路、宁盐高速建成通车,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实现“红色景点半小时通达圈”,为产业发展打通“快车道”。

站在马沟阻击战纪念碑前,曹小军望着碧绿的稻田感慨道:“当年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已成为百姓的‘聚宝盆’。我们将继续传承抗战精神,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永续传承。”

(泰州市姜堰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