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苏超”的周末,一场因“苏超”球员回归而引得各方关注的校园对决!7月12日,2025“省长杯”江苏青少年足球联赛U19组半决赛次回合在苏州吴县中学景山校区上演。六名在“苏超”赛场上身披苏州队战袍的球员回归母校,最终助吴县中学两回合均战平对手,最终在点球大战中力克南京雨花台中学,以总比分5:3挺进决赛。在决赛中,吴县中学队将挑战本届赛事狂进33球不失一球的劲旅海安博文高级中学队。
这场由“苏超”球员参与的校园足球赛事,不仅过程跌宕起伏,更将公众目光引向中国足球亟待夯实的根基——青训体系。
从为学校拼,到为城市战!这是真正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雨花台中学和吴县中学的半决赛充满戏剧性。几天前的南京,客场作战的吴县中学队最后时刻将比分扳成3比3。到了主场,吴县中学陈柏轩在上半场补时阶段的头球补射在门线上演悬疑一刻后终告得手;下半场,雨花台中学杨铭涵强力头槌扳平比分。客场3比3,主场1比1;僵局最终被残酷的点球大战打破——吴县中学4:2胜出,最终晋级决赛!
赛后,参加“苏超”的吴县中学队球员陆子皓坚定地表示:“今天我们豁出去了,艰难地取得了胜利!下周的苏州主场‘苏超’,我也会一样拼尽全力!为城市而战,全力争胜!” 因故未能登场的苏州队球员寇程同样心系赛场,他朴实地告诉记者:“是吴县中学、苏州培养了我。现在,我就想把一切都回报给这座城市!”
这些年轻的球员,从校园联赛起步,为学校拼,如今登上更高舞台为城市而战。那份始于校园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已深深融入血脉。此番回归,不仅仅是技战术的支援,更是将“苏超”赛场的经验与对城市的忠诚,反哺给培养他们的校园。同时,他们也向看台上的学弟学妹们无声地传达着一份理念:脚下的校园赛场,正是梦想启航的港湾;今日为学校赢得的荣光,终将化为照亮城市的星辰。
当“为校拼搏”的少年意气,在同学、老师、父老乡亲的注视下,淬炼成“为城而战”的铮铮誓言,这片土地上的足球之火,便拥有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苏超越火,越得看清:青训才是中国足球真正的基石
这个周末没有“苏超”所引发的“不适应感”,恰恰印证了一个事实:这项新兴赛事在过去六轮所积累的巨大网络关注和流量,已使其成为球迷乃至江苏全省广大市民周末生活的一部分。而这场 “省长杯”半决赛,则成功延续了此前“苏超”南京队VS苏州队一战的热度。比赛过程精彩激烈,更令人惊讶的是,通过视频号和抖音平台的直播吸引了大量观众在线观看。一场看似普通的校园高中赛事能收获如此高的关注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苏超”带来的持续热度和城市对决引发的广泛反响。
客观而言,这场高中组别的较量展现了很高的竞技水平,对抗激烈,个人技术、整体技战术配合均可圈可点,这无疑为校园足球的观赏性提供了有力证明。然而,面对时常出现的“14亿人怎么就挑不出11个会踢球的”之问,我们必须澄清一个关键点:中国虽有庞大人口基数,但真正的足球人口,特别是常年坚持专业训练和参与的青少年占总人口的比例,却远低于德国等足球强国。以如此薄弱的塔基,期望国家队战胜日韩乃至德法,实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雨花台中学与吴县中学的这场高水平对决,正是中国庞大而需夯实的足球体系中的一个缩影。过去,类似的高中比赛往往因缺乏关注平台而湮没无闻。如今,“苏超”的成功及其引发的热度,正成为推动公众目光投向基层赛事的绝佳起点。试想,若中国能涌现出5000所雨花台中学、吴县中学这样拥有高水平球队的足球特色学校;若每个周末,全国各地能上演数千场如此水准且备受关注的高中联赛,中国足球的人口基数和整体水平必将迎来质的飞跃。
实现这一愿景,需要多方合力。持续营造像“苏超”这样的足球热潮,让孩子们真切感受“世界第一运动”的魅力,是吸引参与的第一步。同时,打通足球少年的升学与发展通道至关重要——让球技与学业并重的孩子,能够从小学、中学顺利升入理想的大学并融入社会,才能有效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这考验着教育体系的配套改革。此外,媒体也需承担更多责任。过去对高中联赛乃至低年龄段赛事的报道相对匮乏。若能汇聚媒体力量,共同关注、报道和推广基层赛事,使其获得应有的热度,中国足球的生态必将显著改善。
国家队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训体系的厚度与质量。足球金字塔尖的高度,根本在于塔基的广博与坚实。当数十万、上百万的青少年能接受系统足球训练时,高水平国家队的涌现将是水到渠成。毫无疑问,青训才是中国足球的基石。中国足球的真正崛起,必须坚定不移地“从娃娃抓起”。正如邓小平同志当年所说的至理名言,这不仅是方向,更是希望所在。
评论员:孙庆 张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