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常常认为,一个地方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有资源禀赋,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在当下,这样的认知已经被打破。
就拿已经火了一个多月的“苏超”来说,一个初次举办的赛事,既无大牌球星,也没有天价转播费,偏偏“无中生有”划出了一个新赛道,并且通过地域文化碰撞、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创新商业模式等,短短数十天就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如日中天”,全国都为之瞩目。
所谓“无中生有”,最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再从“有”发展成万物。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语境下,“无”即缺乏发展的资源、基础和条件,发展起来很困难。而“有”则意味着通过主观能动性,摆脱资源禀赋依赖,敏锐找寻机遇、抓住机遇、用足机遇,将可能变成现实,甚至把不可能的事情办成。
类似的故事,其实也不鲜见了,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条新路径。比如,在“苏超”中被屡屡提及的常州市,虽然至今仅收获1积分,却赚足流量与真金白银。
很多人探究常州何以能。一个细节或可管中窥豹。在“苏超”第四轮常州队对阵南京队的比赛现场,常州亮出近80人组成的巨型恐龙方阵,携20余只仿真恐龙列队入场,场面震撼之余,扑面而来的是常州“无中生有”打造城市“恐龙IP”的努力。
常州从未出土过恐龙化石。但当地通过争取中华恐龙馆落户,“借题发挥”建设大型主题乐园,再到裂变“恐龙IP”、打造衍生项目和面向全国打造“恐龙”文旅项目,用了十余年时间,让常州“龙城”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正是基于这样的城市基因,常州能将比赛的接连失利、网友的揶揄围观,巧妙转化成为对城市的关注度、对文旅消费的购买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比如,不是咖啡产地,也不是主要消费市场的昆山,竟然成为“国际咖啡产业之都”。不盛产皮毛的浙江海宁,成为“中国皮革之都”,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诸如此类,哪个不是“无中生有”?
资源匮乏的“无”,反而逼出了视野、制度、技术的“有”,可见“无中生有”的另一面就是超乎寻常的“敢为人先”。
这也充分印证了,“无”与“有”并非静态对立,两者不再是恒量,也能成为发展的变量。尤其在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流动日益加速的今天,发展权重在向视野、创意、眼光、魄力等创造性驱动力倾斜。
当然,“无中生有”不等于全然不顾历史和现实的空想,也并非“天上掉馅饼”。无论是苏超,还是常州“造龙”、“昆山咖啡”香飘世界,看似平地而起,仔细揣摩,都能找到基于当地发展特质的合理性。
比如,昆山虽然没有原料产地和市场优势,但通过与上海会展公司合作举办咖啡文化节,由此导入上海咖啡产业,又或是借力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形成中国昆山咖啡生豆贸易周这样的全国性展会,平台结合“人造节”,再叠加咖啡C端文化,全国性的产业联动由此促成,给了更多企业选择昆山的理由。短短几年,凭借区位优势、释放政策诚意,从贯通生豆仓储分拨到平台交易,再到研发烘焙、品牌销售等环节,并通过头部企业不断强链补链延链,昆山形成了令业界刮目相看的咖啡产业生态体系。
由此足见,要实现“无中生有”,眼光不可或缺,要能挖掘出自身存在的消费市场、区位、人才储备等“无中之有”,并找准位置和赛道。也要有想法、办法,善于谋划,勇于创造新事物,做到没有资源“借”资源,没有市场“育”市场。还要有专注和韧劲,有做成龙头的志气,始终秉持着一股强烈愿望和强劲动力,坚持不懈将相对劣势变为相对优势、把竞争短板变为纵身一跃的跳板。说白了,就是要有点想象力,并且敢于坚持这样的想象力。
有句话说,最大的资源不在脚下,而在脑中,最强的优势不在存量,而是增量。真正的机遇,或许就将诞生于我们主动创造的沃土。
瞭望评论员 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