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近日,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实施意见》立足国情,遵循农业科技创新规律,不仅是对未来农业图景的规划,彰显出我国坚定不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科技重塑农业根基。中国农业自古“靠天吃饭”,丰收取决于自然的恩赐。如今,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持续升级的重要力量,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将重塑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实施意见》中提到的“梯度培育机制”和“企业创新能力动态监测”,是对农业创新生态的重构。农业技术的推广往往面临“最后一公里”困境,科研成果难以真正落地。建立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库,并实施“一企一策”的精准扶持,将打破僵局。那些与市场联系紧密的企业,能够快速捕捉农户的真实需要,并将技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一些地区引入智能灌溉系统,不仅节约水资源,还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这种转变背后,是科技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的结果。当气象数据、土壤信息与种植技术相结合,农民不再是自然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主动预测、调整生产策略的参与者。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创新”,构建农业创新网络。农业科技创新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课题。《实施意见》提出优化创新组织机制,推动形成分工明确、协作有序的创新格局。这一思路打破了以往科研机构单打独斗的局面,有助于构建起一个有机联系的创新生态网络。国家级科研院所专注于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省级机构致力于共性技术研发,市县农技部门则负责技术推广和应用。分工协作机制避免了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恶性竞争,提高了创新效率。更重要的是,《实施意见》强调跨部门的协同合作,推动科技、教育、产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当农业科学家与材料专家、人工智能工程师共同探讨问题时,创新的火花便会不断迸发,这种跨界融合不仅能催生新技术,更能孕育出全新的农业形态。
从“本土探索”到“全球视野”,拓展农业创新边界。在全球化时代,农业科技创新不再是闭门造车的事业。《实施意见》将开放合作提升到战略高度,展现出中国参与全球农业科技竞争的雄心壮志。这种转变背后,是中国农业从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领跑者的角色转换。通过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发起全球智慧农业倡议等举措,中国正在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格局。当中国的农业标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当中国的农业技术走出国门造福世界,我们就在全球农业治理体系中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同时,《实施意见》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服务,这是对创新者权益的有力保障,也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的关键。在这样的环境下,创新不再是高风险低回报的活动,而是充满希望的事业。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方案。
农业科技创新涵盖前沿研究、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等多层面,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共同构建完整的创新链条。当科技创新持续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农业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正加速构建。(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