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悦其行,悦然旅途。4月29日五一假期运输启动以来至5月4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12亿人次,同比增长10.5%,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数字跃动显担当,返程高峰见证铁路运力新高度。5月5日,铁路返程客流继续攀升,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110万人次,计划加开旅客列车1896列,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都加开了临时列车,同时还通过动车组重联、套跑等多种方式来增加运力;“五一长假”最后一天,长三角铁路迎来返程客流高峰,预计发送旅客386万人次。跃动的数字背后,是“流动中国”最真实的写照。当南昌至长三角的务工流、厦门至上海的旅游流、郑州至杭州的探亲流在轨道上交织时,铁路系统通过“一日一图”的精准调度,将分散的出行需求转化为有序的运输“大动脉”。“运力跟着客流走”的灵活机制,铁路系统的现代化治理能力愈发凸显,国家基建对民生需求的精准托举呼之欲出。
科技赋能破困局,智慧调度织密返程保障网。“五一”大客流,铁路部门在应对客流高峰中,以科技为矛、以数据为盾,构建起立体化的运输保障体系。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四大城市群的协同作战,构成了中国铁路运输的“黄金四角”。在长三角,铁路部门统筹增开列车,将南昌的米粉香、厦门的鼓浪屿、长沙的烟火气与上海的摩登感紧密相连;在粤港澳大湾区,铁路部门加开夜间高铁,让“早饮珠江水、午食武汉鸭”成为现实;在成渝地区,重庆北站与成都东站实现动车组“公交化”开行,不断“上新”的服务产品,持续升级的发车密度,让“流动的中国”更具活力。
区域协同聚合力,奏响运输交响曲。跨区域、跨线路的协同调度,打破了行政区划壁垒,更通过“毛细血管”式的短途接驳,将高铁站与城市地铁、公交无缝衔接。比如,夜间高铁的广泛应用,广东、湖北等地开行的“红眼高铁”将运输时限延长至凌晨,“空间换时间”的创新模式,让无数务工者得以次日准时返岗,让千万学子能赶上清晨的“假后第一课”。当北京西站的志愿者为携带行李的旅客指引换乘路线时,当上海虹桥站的“银发服务通道”为老年旅客提供专属帮助时,细节折射出的正是流动中国“大动脉”与城市“微循环”的同频共振。
民生温度暖归途,铁轨延伸处皆是家国情怀。在人潮涌动的“大考卷”中,中国铁路用坚守诠释责任,用创新传递温暖。当列车长为哭闹的婴孩送来玩具时,当乘务员为视障旅客铺就盲道时,当列车为突发疾病的旅客启动紧急医疗响应时,温情瞬间让“钢铁长龙”有了温度。如今,12306系统设置的“重点旅客预约”功能,让轮椅旅客能享受“从车门到车门”的无障碍服务;学生票优惠范围扩大至研究生群体,让求学之路更加顺畅。微小的改进,真是中国铁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生动注脚。当最后一班返程高铁穿越夜色驶向远方,那蜿蜒的铁轨连接着城市的坐标,串联起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流量高峰”到“品质出行”,当铁轨的轰鸣声与归乡的脚步声交织成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铁路的强大韧性,更是一个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这,正是新时代中国铁路交出的最暖“民生答卷”。(苗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