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高质量发展产业“观”丨全世界每两个人戴的眼镜中 有一个人的镜片产自丹阳

江苏镇江丹阳站下车,南广场出站,过条马路,就是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由于丹阳眼镜声名远播,前来配镜的人络绎不绝,“配镜游”甚是火爆。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眼镜城日最高峰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销售额超2000万元。特色产业作为城市亮丽的名片,与丹阳共生共荣。

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毗邻丹阳站(刘剑忠 摄)

丹阳眼镜多有名呢?在丹阳眼镜行业有这么一句话:“全世界每两个人戴的眼镜中,就有一个人的镜片产自丹阳”。这里每年生产镜架1亿多副,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镜片4亿多副,约占全国的75%,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眼镜产品集散地。

在“眼镜之都”丹阳,特色产业历经几十年、几代人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日新月异的当下,这个曾经时代的弄潮儿会以怎样的姿态继续前行呢?

敢为人先 踏浪前行

“1986年,我去车站乘火车,经过时看到有人摆摊卖眼镜,我觉得挺好,也挺喜欢,就去队办企业领了100副眼镜架,也到这个市场来卖,一下能挣个十几二十块钱,当时的工资三四块钱,我觉得这个行业不错,就一直做到现在。”彭湘华是土生土长的丹阳人,也是较早从事眼镜行业的一批人,现在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里经营着一家眼镜店,有自己的工厂。她领镜架的队办企业可以说是丹阳眼镜发展最早的雏形。

眼镜展区(王锡斐 摄)

上世纪六七年代,一批从上海、苏州眼镜厂返乡的技术工人在社队的组织下,尝试进行眼镜制造,迈出了集体创业的第一步。由于当时对眼镜的生产技术和资金投入要求都不是很高,同时整个市场货物严重短缺,所以市场需求非常旺盛,整个眼镜产业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

掌握技术的一群人率先尝试,丹阳这座城市也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产业发展如虎添翼。尽管丹阳是江苏的一个县级市,但却是我国较早开通铁路的城市,原沪宁铁路通车时,丹阳站就开通运营了,大运河穿城而过,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为这座江南县城带来了人、技术、理念,也让眼镜产品走向世界各地。

正如彭湘华所说,一开始,人们自发地在车站附近摆摊、开店卖眼镜,全国各地的眼镜商贩从四面八方来到丹阳进货。1986年车站、双庙两个村在丹阳火车站附近建起了全国最早的专门用于眼镜交易的“华阳眼镜市场”和“云阳眼镜市场”,组成了最初的丹阳眼镜城,到上世纪末,两个市场连成一片,成为全国最大的眼镜交易批发市场,并开始“走出国门”。

发展至今的眼镜城,已成为丹阳众多生产厂家链接外界的窗口,在这里,他们能够最快地得到产品需求信息,与此同时,前来采购的顾客在这里也能够方便快捷地选择丹阳眼镜的各种产品。

眼镜城商户奢侈品展区(王锡斐 摄)

从事眼镜的很多商户来自浙江,王学泽就是其中之一,“我们2000年开始做零售,当时正是玻璃片向树脂片迭代的时候,新老市场的升级,带来很多零售的顾客,于是我们选择换个赛道,专做零售。”尽管五一小长假刚过,王学泽店里的顾客仍然很多,门店产品种类丰富,还有一个专门的奢侈品眼镜厅。“丹阳眼镜最开始火,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便宜,那时候,人们不会来丹阳买高端,但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升级门店形象、进行人员培训、搭建丰富的产品线等,顾客开始认同,来丹阳不是一定就只买便宜的,高端也开始被认同。”王学泽说,丹阳眼镜正从便宜的批发市场转向品牌化、专业化、性价比高的现代化综合眼镜商城,满足各类顾客的配镜需求。

眼镜产业在丹阳已经落地生根,产业支撑着市场,市场又助推产业的发展。眼镜城从原材料到成镜,从零配件到加工机械,从光学镜到太阳镜,品种齐全,应有尽有。作为产业窗口,还带动了当地“配镜游”,已成为庞大产业链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挑战与机遇并存 品牌意识逐渐增强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丹阳眼镜已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品牌策划、零配、物流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及社会化分工、规模化配套、上下衔接的产业体系。眼镜生产所需的各种原辅材料及配件,基本上都可以在丹阳就地取材,很多企业都是前店后厂,市场内有门市部,产品出厂直接上市交易。

工人检视镜片(丹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当地的司徒镇和开发区是眼镜生产的集中地,这里孕育出了中国镜片行业的第一股——明月镜片,当地一家较早走品牌路线的公司。

“2017年,我们从制造向品牌和研发双驱动转型,以前镜片行业是有品类无品牌的,为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明月镜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秘书周晨辉告诉记者,原料和光学设计是镜片行业的核心,明月的原料工厂目前已经惠及了丹阳50%以上的眼镜企业。

然而在发展初期,公司老板去日本、韩国采购原料,但是对方并不愿意卖给他们,认为他们没有能力生产。回国后,公司注重人才引进、技术研发,花掉当年一半的利润引进专家建生产线,开启了中高端产品制造之路。2006年,法国依视路来到丹阳,开始了收购之路,在资本面前,公司再一次面临抉择。周晨辉说:“其实也是认真思考公司发展的一个推动,梳理清楚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然后更好更坚定地走下去。”最终,公司决定做好民族品牌,拒绝了收购,通过研发投入、数智化转型、导入精益管理、品牌建设,逐渐发展成中国镜片领导品牌。

明月镜片生产线(王锡斐 摄)

在明月镜片智能制造管理平台,客户服务、订单交付、制造指标、门店分布、营销轨迹等一览无余,管理者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实时管理,在生产车间,数智化场景随处可见,贯穿整个生产流程。在企业展厅,记者看到这样一句介绍“明月镜片,笃信专注的力量,心无旁骛、不走捷径、厚积薄发,持续引领行业升级,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机遇!”

明月镜片是当地镜片行业的一个典型,也正是在这种示范引领的作用下,丹阳眼镜产业向品牌化迈进。目前,丹阳整个产业链上从事眼镜产业及相关配套的工贸企业1600多家,其中眼镜生产企业600余家,相关配套的贸易企业及商家1000多家,有76家企业通过ISO国际质量认证,拥有注册商标890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7个、省市著名商标36个,行业从业人员近5万人,产品涵盖眼镜产业各个领域,在世界眼镜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转型升级 产城融合

“我之前在上海工作,后来父辈让我回来接手生意,2012年就回丹阳,一直干到现在。”林南对是大家口中所说的“镜二代”,父母从浙江来丹阳经营眼镜并定居下来,自己本身学的会计专业,最终接手生意。最近他的门店正在为升级装修做准备。在他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产品的迭代,顾客的体验感很重要,消费场景一定要跟得上。

中国风眼镜店铺(王锡斐 摄)

传统的眼镜实体店商家,很多是从摆摊起家或继承祖辈生意发展而来,依靠着手头积攒的老客户生存。二代接班后,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也带来新的理念,他们会找到专业的摄影公司做视觉,然后通过私域流量进行传播,会开网店、做电商、直播带货,部分外贸企业还开拓了海外线上及线下分销市场。

在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丹阳眼镜行业正努力通过开辟互联网创新发展新通道,探索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新模式。

城因产而兴,怎样让产因城而更强呢?在丹阳最新的“十四五”规划之中,对眼镜产业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做优眼镜及视光学产业,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构筑眼镜产业文化与品牌优势,实现从单一“制造+市场”模式到“制造+市场+健康+时尚”模式的转变。为此,一个以眼镜产业为基础、多功能配套的“魅力新城”丹阳眼镜城应运而生。

丹阳眼镜城效果图(江苏丹阳眼镜小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供图)

坐落在丹阳老城与新城之间,京杭大运河畔,占地1700亩的丹阳眼镜城,集展览馆、眼科医院、验配中心、商业街、运河1958文化公园、高端商务酒店等于一体,具备了城市客厅、产业客厅双重属性。江苏丹阳眼镜小镇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力介绍:“丹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围绕一座眼镜市场,通过产业和文旅双核驱动战略,为丹阳眼镜强链补链,为眼镜行业打造一座新的产业客厅,最终实现眼镜产业、城市形象、文旅产业三项提升。”

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眼镜之都”丹阳,特色产业从区域化向国际化迈进的同时,县域自身也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蝶变!(王锡斐 唐斌)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