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条漫丨探“碳”美好时代②:“雨水公园”的秘密



交汇点新闻实地探访:

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海绵城市”

从一片农田到一座公园,水清鱼跃,要经过多少“步骤”?让我们来看看南京这座公园给出的答案。

“明外郭-秦淮河高桥门节点,原有农田经工程设计建造,被种植为草坪、花海,公园绿化率在60%以上,水体清澈透明,清水绿叶鲜花交汇融合。尤其是公园中央的水样,天朗气清的时候,平静的水面俨然变成了一面‘镜子’,锦鲤就像在空中游来游去欢腾觅食。”在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吴义锋的口中,曾经杂草丛生、水体黑臭的荒野菜地,经“生态工法”设计与生态治理后,摇身变为一座繁花绿植、碧波潭水、历史人文三位一体的休闲公园。

现在,跟着《探“碳”美好时代》栏目组,一起到“藏”在南京市民身边的这座公园来“探秘”吧——



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2021年4月,位于南京秦淮区银龙路的明外郭高桥门公园正式对外开放。作为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高桥门节点的环境治理项目,它紧邻绕城公路和宁杭高速,东规划至秦淮东河,建设用地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综合海绵城市公园。

“‘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就明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我们推动设计、建设综合海绵城市公园,对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助力城市绿色发展都起着一定作用。”吴义锋介绍,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同样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着力量。


公园实景航拍。

公园实景航拍。


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通俗地说,是在解决城市中的‘水’问题,建设好海绵城市,就能发挥渗、滞、蓄、净、用、排等多重功能。”吴义锋特别强调了海绵城市建设要顺应自然,“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利用自然力量排水。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追根溯源、系统治疗,从源头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公园治理前景象。

公园治理前景象。


不起眼的卵石沟里藏着“秘密”

吴义锋对这块巨大“绿色生态海绵体”背后的“门道儿”如数家珍。比如路边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卵石沟,其实是雨水径流的首要汇水环节。“降雨冲刷地面,浑浊雨水通过坡面汇流到卵石沟,再顺流到雨水蓄水池里。当水蓄满后,后续的雨水就可以直接顺着坡面进入水塘。” 他介绍了如此设计的意义,“卵石沟的存在,为拦截‘浑浊’雨水作出突出贡献,也使得流入水塘的雨水尽可能清澈透明,保证了水塘的水质。”


卵石沟“藏”在路边。

卵石沟“藏”在路边。


这样的巧妙设计还有很多。在这座公园中,他主要负责9750多平方米面积水塘水系生态设计。在水深设计环节,他融合了动力场优化理念,还充分考虑到流速对池底颗粒物再悬浮的影响。吴义锋从专业角度进行了解答:“通过一个环境仿真软件,先把水塘表面的二维流程计算出来,再用垂直流速的指数或对数分布公式来推演计算底部颗粒物再悬浮的临界流速。在典型的气象条件下,水塘表面的流畅带动底部的水体流动,不会对底部的颗粒物进行再悬浮。这也是保证水塘清澈、拥有自净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水生态净化设计过程时,我们因地制宜融入 ‘生态工法’的工程技术方案,助力生态系统稳定。”吴义锋指着葱郁繁茂的岸边绿植说,“首先让水塘岸线生态化,融入缓坡柔性护坡设计,随着岸线抬升,坡度逐渐变小,从而构建了缓坡入水的生态岸线构建模式,构成自然稳定的生态岸线。”柔性护坡具体怎样表现呢?吴义锋解释,主要体现在固土护坡的草本植被和水土互相涵养的土质生态护坡,为水生植物提供生长空间。


水体中的水生植物。

水体中的水生植物。


设计只是第一步,“持续发展”更重要

绿色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不可或缺的生产者,一旦有了生态立地空间,便能壮硕生长。

这片水塘的岸边,蜿蜒分布着菖蒲、再力花、千屈菜、常绿鸢尾等挺水植物,水塘中则是分布了直接参与水净化的以矮生苦草、轮叶黑藻为主的沉水植物。“水塘里还有放养的螺蛳、鲢鱼、鲹条等水生动物,也常吸引野鸭、白鹭等水禽、鸟类动物来此栖息嬉戏,真是好一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啊。” 吴义锋对此津津乐道。

设计过程中,吴义锋也遇到了问题——在两场降雨间隔时间较长、水体滞留时间长的情况下,外界的某种污染源可能会催升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的浓度,尤其是绿地的施肥会随着降雨淋溶运移进入水体。营养盐浓度升高的直接结果是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滋生,影响水体透明度。

有了问题就钻研解决,吴义锋说:“我们课题组研发了一种靶向除磷的混凝土质净水填料,再加上水体非常低能耗的微动力活水,就可快速去除水体中的总磷,达到低磷抑藻目的。”


公园水体中,成群锦鲤在觅食。

公园水体中,成群锦鲤在觅食。


开园一年多以来,周边小区居民已经把这里变成了重要的“散步打卡地”。明外郭高桥门公园也成为了市民游客亲水观水、游玩赏花的重要场所和空间。

“设计建造只是第一步,‘持续发展’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吴义锋还特别夸赞了公园的运维管护,水生植物的收割、水面保洁以及公园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都做得很到位。

如今,公园还设有兼具休憩功能的文化长廊,植入了南京市秦淮区的水文化建设,集中展示了明外郭及高桥门的历史由来及发展变迁,突出显示了水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针对园区里品类繁多的植物,管理方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植物名牌,便于大家结合实物了解相关植物知识,实现了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的深度融合。“每学期,我都会带着学生们来这里实地学习水环境‘生态工法’,希望未来他们可以设计出更多优秀的综合海绵城市的公园案例。”吴义锋说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南京市“十四五”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明确,南京市力争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40%以上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将从以往的试点引领转为系统化全域推进,坚持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并重,打造新时代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海绵城市”发展模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宗祺/文 王子杰/视频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苏湘洋)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