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青春华章|从万人拓湖到碧水长堤,93岁老夫妇自豪回忆修建云龙湖水库细节


现代快报讯(记者 裴诗语/文 于茜同/后期)9月25日,“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走进徐州云龙湖水库。如今的云龙湖十里长堤,一步一景,随手拍下的画面皆可作手机壁纸,而这汪碧水的背后,藏着一段凝聚着几代人汗水的奋斗故事。



云龙湖俗称簸箕洼,因簸箕山下洼地汇水成湖得名;北宋称尔家川,明代称苏伯湖,万历年间因石狗镇水又称石狗湖。北宋时,苏轼任徐州知州,曾畅想引丁塘湖、金钟湖之水灌入,称其风光可与杭州西湖媲美。这份设想,在千年后由徐州人民亲手实现。1958年秋,徐州市动员机关干部、学生、群众及解放军战士共1.5万余人拓浚湖泊,1960年工程竣工,正式命名为“云龙湖水库”。1975年,部队投入泄洪隧洞工程,历时6年解除城区洪水威胁,水库大坝被命名为“八一大堤”,见证着军民携手守护城市的决心。



在云龙湖畔,现代快报记者见到了两位特殊的“见证者”——1958年参与挖湖的蒋忠良、徐瑞英夫妇。两位老人均出生于1933年,老家常州,1956年作为人才被引进徐州,在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如今退休后定居云龙湖边,每日来此锻炼休闲,与这片湖水相伴半生。



“那时候全是人力劳动,主要是抬大筐、推平车、挑扁担,很辛苦。”93岁的蒋忠良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依旧动容。1958年云龙湖挖湖运动启动,各界力量广泛参与,蒋忠良夫妇也加入义务志愿服务。城市出生的徐瑞英起初不会用扁担,便被分配去推平板车,“我在前面拉,男同志在后面推,路还是上坡路,就这样艰苦过来的。但心里开心得不得了,大家劳动完都在笑,特别团结,互相照顾。”



从人工拓浚的艰苦岁月,到如今碧波荡漾的城市名片,云龙湖的变迁是徐州发展的缩影。还有很多像蒋忠良夫妇一样的人将青春与汗水融入这片湖水,他们的故事,也成为“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最生动的注脚。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