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梅花奖专访丨十年百部大戏,这个80后姑娘撬开了文学大门

现代快报讯(记者 宋经纬)近日,第24届曹禺剧本奖新闻发布会在南京举行,编剧罗周凭借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三度获得大奖,祝贺的消息刷爆了罗周的手机。5月13日,现代快报专访了这位江苏“天才编剧”。她说:“我始终不能忘记的是,心中对写作的热爱,和肩头沉甸甸的担子。”

27岁到江苏,从此“生根开花”

 △越剧《凤凰台》 

5月12日晚,南京市文化馆大剧场热闹非凡,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剧目越剧《凤凰台》,大放异彩。台下座位席上的罗周,泪盈于睫。她写下:“晚上的演出居然看哭了两次,太美了。”

作为越剧《凤凰台》的编剧,罗周十分感慨,一路走来,满是艰辛,但脚下的路越走越实。

从17岁到27岁,罗周在复旦大学度过了充实的学习生活。这期间,罗周就常常写作剧本,2001年前后,她创作了人生的第一部戏曲作品,淮剧《千古韩非》,此后几年间,也写了不少剧本。2007年,博士毕业,27岁的罗周只身来到江苏,就职于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开启了她的职业编剧之路。

不过,她一直没有做专业编剧的自觉,直到2010年,罗周决定为自己写一部戏曲迎接她的三十岁。“孤篇压全唐”之《春江花月夜》成为她的创作题材,并选择“昆曲”为载体来完成这次创作。

剧本面世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此后五年间,罗周两度获得“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33岁破格晋级为一级编剧,并以每年4至5部作品上演的频次创作。她说:“我真正的编剧生涯是从江苏开始的,师长、同仁、院团的帮助与江苏深厚的人文底蕴,助我快速成长。”

开拓,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的探索之路

《梅兰芳·当年梅郎》剧照  江苏省演艺集团供图

京剧《孔母》《大舜》《蓄须记》、昆剧《春江花月夜》《顾炎武》《世说新语》《浮生六记》《眷江城》、锡剧《一盅缘》《卿卿如晤》《烛光在前》、扬剧《衣冠风流》《不破之城》、越剧《乌衣巷》《凤凰台》……

从京剧到昆剧,从歌剧到儿童剧,罗周创作涉及十多个剧种。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的创作,也是在不断拓宽自我边界的探索中诞生。

《梅兰芳·当年梅郎》剧照  江苏省演艺集团供图

该剧之缘起,来自于梅兰芳故乡泰州的邀约。剧目以1956年梅先生返乡之行为切入点,以双线交织、相互推进的结构和虚实结合的形式,采用工笔白描与侧面剪影相结合的手法,讲述梅兰芳携子返乡、祭祖、演出等现实事件和第一次登台上海滩的经历,向观众展现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与人格魅力。

相比剧本的构思精巧,更让人关注的是它在昆剧现代戏创作上的探索。“在众多老师的帮助下,《梅兰芳·当年梅郎》在上韵念白,依律行腔,确保南昆风韵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无实物表演黄包车圆场等新虚拟程式,做出了全新的尝试,勇敢迈出了现代戏创作的第一步。”罗周说。

没有《梅兰芳·当年梅郎》的成功尝试,就没有昆曲《眷江城》《瞿秋白》的进一步开拓与探索。

十年一百部作品,剧本是她的“黄冈题库”

《衣冠风流》海报  江苏省演艺集团供图

“很多人说我有天赋,而归根结底,我靠的是前辈老师们、院团主创们的帮助,以及日日夜夜的锻炼与有效积累。”罗周说。

十年,一百部作品,几万句唱词,庞大的写作基础,给了罗周丰厚的经验。“记得写完扬剧《衣冠风流》初稿,拿去请张弘老师提意见,张老师否了我最后一场。我便回家重写,从晚上7点到凌晨3点一口气写完,那么疲劳,又那么满足。一个人坐在桌前,又觉得被整个世界拥抱。”

在罗周的写作经历中,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有剧本甚至要修改20余稿,哪怕日夜颠倒,她依然感觉开心。

△《一盅缘》海报

罗周把自己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自发、自觉、自主。2012年,“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评比,京剧《将军道》(合作)斩获大奖,那个阶段,罗周尚处于自发写作,懵懂而前;2014年,罗周的锡剧《一盅缘》再获曹禺剧本奖,彼时的她,已有了自觉的追求;再到如今,2021年凭借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三度夺奖,写作上她已基本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而向着创作的自主之境奋进。

“很多人说我写得太多,实际上,那么大量的剧本创作就像是我的‘黄冈题库’,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全面的学习与积累。这些笨功夫让我一天天、一年年地进步着,直到现在,仍然还在进步中。”罗周说。

步履不停,期待更多年轻人“出山”

“步履不停,唯有热爱。”除了自己创作,现在罗周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担负着为江苏培养编剧人才的重任。“一路走来,我受到了多方帮助,没有他们的阳光雨露,是不可能将我这种子培植成长、开出花来的。而我也一定会向着年轻作者们,不懈地传递这些善意、帮扶、支持。”罗周心怀感恩,特别期盼年轻人能在创作中相逢更好的自己。

编剧创作剧本只是第一步,从剧本到舞台,接受观众审阅,才是更重要的一步。“创作《梅兰芳·当年梅郎》时,正因为大家的帮助:专家、老师、演员、导演、作曲……方方面面不停地接受建议,不停地调整文本,才能在舞台上有这样美好的呈现。”罗周说。

她希望年轻的创作者们,能快乐而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四十不惑。罗周说:“下一个十年,我将怎样走过,写出哪些作品呢?真的蛮期待、蛮好奇的!” 

(梅花奖主办方供图)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