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废弃矿坑里修复“生态疮疤”,江苏省园博会13座城市展园这样建起




现代快报讯 4月16日,第十一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即将开幕,而本届园博会最大的亮点——江苏13座城市经典园林的集中展示,“华林寻芳”的南京园、“沧浪问水”的苏州园、“寄畅攀香”的无锡园……好似一幅中国山水画卷,成为城市中的“桃花源”。本届的城市展园片区邀请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陈薇领衔设计。近日,陈薇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讲述了13座城市展园建设背后的故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陈薇

改良土壤就花了很大工夫

第一次去园博园场地时的情景,陈薇还历历在目,那时城市展园这里有一个废弃采石矿坑,13座城市展园的所在地全是渣土,还没走几步脚就陷进了渣土里,根本不知道有多深。

“当时我们用小飞机拍摄看地形,结果信号失灵,小飞机一头扎进了土里,没了踪影,就这样损失了一架小飞机。”但是当时矿坑边开采遗留下来的断崖残壁,让陈薇惊叹,她在脑海中有了构思。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提出山水画空间的表现有三种不同的远近视觉现象,即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处而俯视山谓之“平远”。“如果依崖壁地势来建13个城市展园,一定别有韵味,一幅中国山水画卷在我脑中徐徐展开。”


△南京园

在这样恶劣的地形条件下,2019年,13个城市展园的规划设计开始了。陈薇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由于矿坑深浅不一,最深的地方有三四十米,东大建筑设计院和中建八局为了调整地形、改良土壤就花了很大工夫。“矿坑土壤条件差,不能种植物,我提出需要对土壤进行改性。”她说,不仅如此,建筑要落实到土壤的持力层,因此有些地方打了很深的桩,直到打到坚硬的土层。比如南京园的下面就打了100多根桩,地下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将南京园的基台抬高,在此基础上建造,才能看到如今南京园表达的高远意境。

同时,陈薇在设计中也希望园中的水是活态、流动的水,设计时特意考虑到了流水坡度,让各个园子的水面可以沟通。

功能错位、整体打造一气呵成

如今,13座城市展园被分为5个分区,包括宁镇区、徐宿区、江南区、沿海区、淮扬区。


陈薇介绍,这既是一个文化分区、也是景观特色和使用功能的分区。比如南京园、镇江园地势高,以观览为主;苏锡常展园位于江南区,规划上放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功能上强调品质,游客可以在此饮茶、听曲,让游人慢下来;徐洲、宿迁园是汉文化的表达区,特色上偏古,设有书吧、休息场所,营造一种怀古氛围;淮扬展园强调了运河文化,规划中放在最前面,这里设有购物、餐饮功能。沿海区域的盐城、南通、连云港展园放在高差比较大的区域,具有运动、休闲的功能。

陈薇说,此次的规划设计很大一个特色是整体规划、设计,一气呵成。虽然大家看到的是偏古典的经典园林,但是设计上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很贴心,比如登高望远的阁楼设置了电梯,残疾人士也能登临,很多地方具有残疾人通道。为了满足现代消防规范,部分楼阁建筑是用钢结构,外面包裹木头,让建筑有血有肉,但传统的审美还是保留了下来。

重现消失的经典园林

游园博园,你会惊喜地发现这里重现了消失的园林,比如南京六朝时著名的华林园。


南京有瞻园、愚园,为何不找现成的园来做?陈薇说,经过他们的研究判断,南京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是六朝时的华林园,它是皇家园林,当时北方很多士族大姓迁到南京,带来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六朝是中国自然园林的一个转型期,这个转型期在南京表现的特别突出。”可是有关华林园的记载中没有任何图像资料,只知道它在鸡鸣寺附近,记载建有景阳楼,连玉阁等。“皇家园林有个特点,有蓬莱仙岛,水面特别大。”陈薇说,他们抓住城市园林最经典的要素作为构思,打造了南京园,这里重现了30.8米高的景阳楼,北侧连廊相接的建筑就是连玉阁,园林以天渊池为中心,布局有典型的池岛皇家园林特点。园内还设有祓禊堂,文人雅士可以在此“曲水流觞”。

陈薇说,再比如无锡的寄畅园,无锡的明清寄畅园场地很大,近处有惠山、远处有锡山。此次无锡园不是复制,而是采取了寄畅园借景的手法,它位于南京园的对面,可以借南京的景、苏州的景,很有韵味。盐城,没有找到园林的记载,但是晏殊写过一首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里的花就是晏殊在盐城西溪种植的牡丹花。“我们在诗句理解基础上进行再造,有了盐城园独特的海岸、滩涂、盐田风光。”

13座园林没有一个是完全复制,但都依据各个城市经典园林的意向进行再创作。13个城市展园不仅争妍斗艳,且功能上互为表里、景致上互为因借、体量上互为层次,形成地方园林与自然山水的相互融合,完整展现出江苏园林文化的地域特色和传承创新。

历经两年时间,如今13座城市展园成为了城市中的“桃花源”。陈薇说,这背后是规划、建筑、景观、灯光、室内等设计人员,及古建园林、结构水电、工匠艺人等团队1600多人的努力结果,是大家的心血之作。

有人说园林衰落了,没有前景了,她不这么认为。“园林幽静而深远,只要人们对于精神的追求、审美品质的提升没有间断过,园林就会延续下去。”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赵丹丹/文 郑芮 顾炜/摄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