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这句俗语说的正是流行于苏鲁豫皖交界地的传统戏曲——柳琴戏。9月12日,柳琴戏《窑湾往事》亮相紫金文化艺术节。夜猫子集上演绎古今爱情,古建筑修复赓续历史风华,全剧以地方戏演绎地方故事,让观众如痴如醉,真切感受了一把“拉魂腔”的魅力。
一场穿越戏,展现运河精神
《窑湾往事》采取双线结构,从现代古建筑修复师时扬在古镇吴家老宅拾得一封素笺开始,揭开一段尘封的古镇记忆,通过运河女儿青鸾的一段情感经历,对清末窑湾古镇进行了有温度的梳理。
全剧共分拾笺、问嫁、逼婚、出嫁、悟笺五幕,以两个不同时代人物的冲击与对比,呈现开放、融合、进步的大运河文化特征。
△ 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
《窑湾往事》由华春兰担任编剧,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担任文学指导。“窑湾是运河边上的一座古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虽然现在它更多地承担文旅融合的功能,但是再往前看几百年,窑湾其实是一个非常繁盛的港口,有‘小上海’之称。”罗周提到,“这部戏展现了古今穿越,从一个现代古建筑师的角度切入,展开了一段清朝风云。这段风云还蕴含着强烈的运河精神——积极的进取心、开放的包容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 青鸾扮演者张晶
女主青鸾是一位勇敢独立的女性,为了追求自由和真爱,努力挣脱束缚。饰演青鸾的张晶表示:“在塑造人物过程中,反复向青鸾的内心靠拢,思考她思考的问题,走她走过的路,想象她需要的远方。”
昆曲结合,让小众地方戏被更多年轻人喜爱
柳琴戏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被称为“拉魂腔”。“柳琴戏特别接地气,而昆曲有点‘清高’,如果能够结合的话,那就是打了一个‘胜仗’。”
△ 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石小梅
担任《窑湾往事》导演的是江苏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石小梅,她强调,在导演这部剧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柳琴戏自身的艺术规律,淋漓尽致地呈现属于柳琴戏“拉魂腔”的艺术特点。“保持地方特色是最重要的,否则它就不姓‘柳’,而姓‘昆柳’。”
在保留了柳琴戏的唱腔和舞台风貌的基础上,《窑湾往事》加入了昆曲“载歌载舞”的艺术特色。“在《窑湾往事》中,男女双方就像在跳双人舞一样。这就是地方戏在学习着昆曲,将舞台表演精致化、唯美化、意境化,力求带给观众美好的舞台呈现。”
除了视觉上的唯美,《窑湾往事》也是一场听觉盛宴。该剧制作人、艺术总监,江苏省柳琴剧院院长韩梅介绍,“剧中除了用到传统的器乐外,还穿插了许多鼓乐,使之更加浑厚、圆润、饱满。”
△ 江苏省柳琴剧院院长韩梅
韩梅表示:“自去年11月首演以来,《窑湾往事》已经陆续演了几十场,吸引了很多大学生,年轻观众达到了75%以上。”
现代快报+记者 裴诗语/文 刘畅/摄
(校对 张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