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记者手记丨做了五天志愿者后,我深切感受到“双向奔赴”的南京温度

作为一名记者,这两年我写过不少抗击疫情方面的报道。然而,除了每天做好自我防疫、配合核酸检测外,总感觉自己还是个“局外人”。直到本轮疫情期间,我在街道做了五天的志愿者,真正参与到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才深刻体会到“同心抗疫”这四个字的分量,更真切感受到了抗疫中南京人的“双向奔赴”。



2021年夏天,在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忙碌辛苦的一线防疫人员让我特别感动。当时,刚好看到南京江北新区在招募防疫志愿者,我就立刻向我所在的沿江街道报了名。

今年3月,面对这场疫情“倒春寒”,南京多区陆续都在开展分区域规模性核酸检测。3月20日前后,我收到街道工作人员的电话,询问是否有时间当防疫志愿者。我没有任何犹豫地回复:“我可以!”随后,我及时向报社报备,得到了报社领导的大力支持。



根据街道安排,我志愿服务的点位是江北新区沿江街道水城社区北外滩水城18街区核酸检测点。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我先后负责现场引导、信息登记等工作,累计登记上千人次的居民信息。

从自己作为市民去测核酸,到自己作为志愿者去帮助其他市民参与核酸采样,角色的转换让我感慨万千。

核酸检测点的社工小涂,是个爱笑的90后姑娘。她2020年到社区后,一直在做抗疫、防疫等相关工作。在我眼中,小涂忙得像个“小陀螺”:刚到点位上,她要录入广播信息,然后要给当天志愿者做分工和培训;核酸检测证明卡片没了,她要去取;中午休息换班时,她要带着志愿者去吃饭,然后回到社区给返宁人员打电话,做转码工作;晚上还要做表格、准备防疫物资……每天上万步步数,睡四五个小时,对她来说是常态。



我第一天做志愿者时,小涂就是我的“师傅”,她教我如何登记信息、如何引导居民。尽管每天连轴转,但在我印象中,小涂“师傅”总是微笑着和人说话,现场有任何需要,她都能及时出现。

跟小涂“师傅”一起做志愿服务期间,我看到了基层一线防疫人员的艰辛付出,也看到了抗疫中90后的坚毅模样。



在志愿者服务群中,每天晚上社区人员问大家次日是否有志愿服务时间,立刻就会有人响应。和我一起志愿服务的小崔就是,无论是更换防护服、还是录入信息,她动作都很麻利。我们给彼此的防护服上写名字,她还给我画上了一朵小花,互相加油打气。 

疫情没有“局外人”。抗击疫情,不光需要防疫抗疫人员,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在志愿服务期间,一个个暖心瞬间,让我看到了南京人的支持、包容和爱。



采集核酸的队伍中,有走路颤颤巍巍的老人、也有牙牙学语的孩子。90岁的尤老先生夫妇相互搀扶着去做核酸,老先生行动不便,一直拄着拐杖,他们没有智能手机,也没办法查看健康码和行程码。每次我们帮这对老夫妇登记相关信息时,老太太总是会带着自责的口吻说:“我们老啦,给你们添麻烦啦,谢谢。”但无论是社区工作人员,还是志愿者都会笑着宽慰他们说:“没有,没有,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每次,志愿者会搀扶着他们,陪着他们做核酸检测,然后送他们离开。

一个6岁的小姑娘让我印象深刻。我在给她录入信息时,她主动笑着告诉我:“阿姨,我叫小鱼儿,谢谢阿姨。”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从我这里登记完信息,留下一句句“谢谢,辛苦啦”。

这样的“温暖瞬间”还有很多。正如南京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所说:“这样的‘双向奔赴’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力量,这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温暖底色,是风雨摧不垮的抗疫‘宁力量’。”

于我而言,在基层防疫是某个阶段的事情,但是对于许许多多和小涂一样的一线防疫人员来说,他们每天都是连轴转的,或许很久都回不了家。“‘你’出不去的门,是多少一线的他们回不了的家。”正是因为他们全心全意的守护,才筑牢了防疫的安全线,守护了我们安全的家。

现代快报+记者 潘荣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