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南京 > 正文
千年鸭蛋你见过吗?南京人爱吃鸭子可能是祖传的!



现代快报讯 都说 " 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出南京 ",其实这是有渊源的。2021 年是湖熟文化发现 70 周年,12 月 28 日,江宁区博物馆重磅跨年大展 " 南京第一缕文明曙光——湖熟文化专题展 " 正式开展,展览利用约 110 件出土器物,带观众走进南京文明源头。展出中一张湖熟文化时期出土的陶罐鸭蛋图让观众惊讶,原来南京人爱吃鸭子,可能是祖传的。



南京人为啥那么爱鸭子?和湖熟文化有关

提到湖熟文化,很多人感到陌生。湖熟地处江宁区东南部,是秦淮河畔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湖熟文化可追溯到距今 3600 至 3000 年前。考古发现证明,湖熟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青铜的开采、冶炼、铸造技术,步入了文明时代,因此湖熟文化是南京文明的摇篮。

千年前,南京人的生活是啥样?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展览共分 3 个单元:" 小镇大发现 "" 回望千年事 " 和 " 文明自此始 ",试图通过文物、故事、考古人的递进关系,阐释湖熟先民的生活和精神。



" 你们猜猜这个黑色的小物体是啥?" 现场几粒黑色的迷你展品吸引了观众目光。江宁区博物馆文保部副主任翟光浩介绍,其实这是江宁区湖熟街道船墩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据考古发现表明,早在 1 万多年前,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



碳化稻米旁,一张陶罐鸭蛋资料图也让观众惊讶。" 在湖熟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猪、狗的遗骨,同时可能还饲养鸭子,稍晚于湖熟文化的土墩墓中有就发现有成罐的鸭蛋。今天南京人养鸭子吃鸭子的习惯,可能就始于湖熟文化时期。" 翟光浩说。

掌握火候的秘诀,祖先们会吃也会烧

进入文明时代,祖先们学会了陶器制作。展览展出了多种湖熟文化时期的陶鬲、陶鼎、陶垫等陶器,一面堆满陶片的陶片墙满载历史。



翟光浩说,这面陶片墙是这次展览的一个亮点,这些陶片都是考古人员从湖熟船墩遗址发掘出土的标本。" 从下至上分别是夹砂红陶、泥质陶和印纹硬陶,湖熟文化陶器上的纹饰主要有绳纹、梯格纹、方格纹、篮纹、穗纹、贝纹,展现着湖熟先民的智慧。" 其中出土的瓮、罐、豆、碗等印纹硬陶烧制温度达到 1200 ℃,技艺不简单。



掌握了火候的秘诀,湖熟先民们不仅能批量生产器物,也更懂怎么吃。展品中,一个个圆嘟嘟的陶鬲惹人喜爱。现场讲解员介绍,陶鬲是古代陶制炊器之一。" 不要看它外形奇特,在陶鬲的裆部生火,把食物放在圆圆的‘肚子’烹煮,不一会就可以享受美味了,是不是有点像今天的小火锅?" 湖熟文化中的陶鬲有的表面为素面,有的有纹饰,带角状把手的鬲是宁镇地区陶鬲的一大特征。

" 湖熟文化 " 的发掘,源于一次偶然散步

追溯历史,祖先的智慧让人感叹,而这样一段重要的历史,其实源于一次偶然的相遇。现场,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张勄带来 " 湖熟文化钩沉 " 主题讲座,和现场观众和嘉宾分享了湖熟文化发现故事。

1949 年冬,南京博物院举办了《从猿到人》展览,湖熟镇居民钱立三先生参观后,对展出的古代石器、陶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到湖熟后,有一天钱先生像往常一样在湖熟 " 梁台 " 附近散步,不经意间竟然发现地上散落着一些石器和陶片,凭着自己辨识古代文物的敏锐眼光,钱先生立刻意识到某种发现可能就在脚下,他将这些文物认真保存了起来。

后来,以钱立三先生提供的石器、陶片为线索,时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昭燏、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者尹焕章立即与南京大学教授胡小石商量,组织了一支考古工作队来到湖熟考察。他们发现了一批早于史书记载的古遗址,随后又在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等多地发现同类遗址,到 1959 年,曾昭燏、尹焕章提出了 " 湖熟文化 " 的命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现场展示的台形遗址模型,南京博物院出版的《南京附近考古报告》、《文物》杂志中发表《记湖熟镇发现史前遗址》一文等,都记录这段珍贵的考古历史。

翟光浩表示,此次展览还采用了先民生活场景复原、考古场景复原、多媒体视频介绍、游戏互动、照片墙等形式,让参观者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湖熟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了解江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悉,本次展览将展出一年。

实习生 张婷 现代快报 + 记者 宋经纬 / 文 顾炜 / 摄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