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波扬调·过草地》从连云港市海州区海州街道南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流出,琵琶声与碟琴声交织,五大宫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封秀丽身着素色旗袍,用清亮的嗓音将革命故事娓娓道来。讲台下,20余名居民或闭眼倾听或轻拍节奏,社区老党员感慨:“这调子唱的是英雄红军,讲的却是咱们共产党人的骨气!”这是海州街道“红色书场”的生动场景,也是非遗与党员教育深度融合的缩影。
近年来,海州街道党工委立足古城文化资源禀赋,以非遗为载体,创新打造“红色书场”党员教育品牌,通过阵地建设、队伍培育、活动创新三大路径,推动非遗扎根基层党组织“最后一公里”,实现传统艺术与红色教育的双向赋能。
阵地从无到有:非遗有了“红色落脚点”
海州街道地处连云港市海州古城核心区,这里不仅是千年历史的见证地,更是苏北地区非遗的聚集地。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非遗逐渐淡出大众视野。“非遗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更要走进百姓生活。”海州街道党工委书记的这句话,成为“红色书场”建设的起点。2021年以来,海州街道盘活存量空间,构建“1+3+N”红色书场阵地体系。打造1个南门社区“非遗之家”核心枢纽,设立大师工作室、作品展览馆、非遗直播间、培训大教室、非遗小课堂等功能室,常态化开设每周课程教学,系统化推进五大宫调、布艺、剪纸等文化传习。搭建3个特色文化场景,结合谢家洋房等市级文保单位、二营巷街区等历史文化街区、江上青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海州古城红色教育路线。设置N个流动站点,利用社区凉亭、广场长廊等群众休闲空间,定期开展“露天书场”活动,实现“转角遇到非遗”。
队伍从小到大:非遗传承有了“红色主力军”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构建“专业传承人+党员志愿者+社区居民”三级队伍,让非遗队伍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作战”。培育专业传承梯队,依托“非遗商学院”平台,建立动态化非遗人才库,除吸纳五大宫调传承人封秀丽、拓技艺传承人陈立新、海州布饰技艺传承人黄涛花、苏北琴书传承人邵茹花等大师级导师外,还引入非遗研习团体“布艺割秀工坊”创始人李秋红等骨干传承人,培育剪纸爱好者舒家新、工鼓锣爱好者王洪才等新生力量,形成“老带新、师带徒”的传承链条,为技艺传承注入“源头活水”。组建党员先锋队伍,发动辖区32名党员成立“红色讲述人”志愿队,创新“非遗+党史”融合模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实现“技艺传授”与“思想引领”双效合一。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以兴趣为导向,孵化“南门社区五大宫调艺术团”“古楼社区淮海戏社”等5支群众文化团队,实现“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活动从少到多:红色教育有了“非遗新表达”
海州街道以“非遗+红色”为核心,通过经典曲目改编、沉浸式互动体验、线上线下融合传播三大路径,让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多元参与”,实现文化传承与思想引领的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曲艺特质,非遗团队将传统曲牌与党史事件结合,创作出五大宫调《波扬调·过草地》、苏北琴书《永远跟着共产党》等红色曲目,这些曲目既保留了非遗的韵律美,又赋予其新时代内涵,成为党员教育的“活教材”。互动体验沉浸教学,以国家级非遗淮海戏为底本,打造《海州往事之谢家大院》沉浸式演出,围绕1935年荷兰治港公司入驻连云港这一关键历史节点,实景演绎海州近代化进程,仅今年春节期间吸引游客达3.5万人次,实现非遗保护与文旅的双赢。线上线下融合传播,借助白虎山庙会、古城踩街等民俗集会,设置非遗摊位,将红色主题文创产品推向市场;通过“非遗直播带货”形式,发动困难家庭、残障群体参与非遗项目体验、文创制作,带动就业20余人,年均销售收入20余万元,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经过4年实践,海州街道“红色书场”累计开展活动200余场,覆盖党员群众5万余人次。如今,海州古城的街巷间,五大宫调的清音与党史故事的旋律交织成歌。正如封秀丽所说:“非遗的根在民间,红色的魂在人心。当传统曲艺唱响新时代强音,这就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
通讯员 张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