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刑警潘俊宇:拔丁抽楔,奋勇直前的刑侦“利刃”

    现代快报讯(记者 王晓宇 通讯员 周宗江)他敢于尝试,在工作中创新手法,在海量物证中寻找现场蛛丝马迹;他惜时如金,争分夺秒固定犯罪证据,寻找破案希望;他心细如丝,紧盯每一帧图像资料,锁定嫌疑人身影。从警十五载,他一直与形形色色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破获了一起又一起案件,让犯罪嫌疑人无所遁形、无迹可藏,他早已把刑侦事业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他就是连云港市海州分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潘俊宇。

    潘俊宇,男,37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化,2007年参加工作,先后荣获个人三等功3次,2022年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

勇于创新的刑技老手

海州区作为连云港市主城区,侵财类案件自然水涨船高、形势严峻,同时,伴随着信息媒体的高速发展,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能力越来越强,给案件侦破工作带来了很大难题。为此,潘俊宇认真分析勘查每一起案件现场,多方挤出点滴时间“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勘验水平,2021年末拿到了高级工程师职称,正是凭借这种“挤”劲和“拼”劲,他相继侦破了一批大要案件。

2017年4月26日,建院未来城地下停车场发生一起持刀抢劫案,由于中心现场被破坏,没有提取到有价痕迹物证,案件陷入了僵局。潘俊宇及时扩大勘查范围,寻找嫌疑人蹲守踩点位置,终在外围现场提取到关键物证,直接比中了犯罪嫌疑人。

15年来,他共参与勘查各类现场6000余起,提取关键物证800余份,参与破获重大案件150余起。

观察入微的图侦尖兵

图像侦查是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把尖刀利刃。接管大队图侦工作后,潘俊宇长年奔忙在第一线,在每一帧视频图像中寻找蛛丝马迹,用最直观、最真实的证据让犯罪分子一个个败下阵来。

1998年8月17日,海州分局接报一起杀人案,嫌疑人常某在逃,因受种种条件限制,一直未能将其抓获归案。潘俊宇以公安部命案攻坚为抓手,一面利用日新月异的刑事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补充和完善嫌疑人相关信息,一面积极对疑似反馈信息落地核实。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时隔23年,海州公安收到了部刑专平台关于安徽警方推送的常某人脸动态识别信息后,潘俊宇和同事即刻启程奔赴安徽省阜南县实地追踪,通过连续3天大量的图像阅览,终在一街面拐角处发现了一个寸头、面孔黝黑、身形瘦小的“熟悉”身影。“就是他!”潘俊宇坚定地说。可老旧城区监控只能捕捉到这一处,为此,同事信心不足,认为仅凭一道身影无法确定嫌疑人,但潘俊宇依然坚信自己的判断,而且认定嫌疑人就藏在该片区域内。他和同事们一直蹲守到次日上午,最终成功抓获了常某。

嫌疑人到案后对杀害许某某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至此,一起23年的命案积案终于告破,有力彰显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公平正义。

一往无前的抗疫先锋

2022年3月,来势汹汹的疫情袭击了连云港。“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潘俊宇深知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当舍小家为大家;身为一名人民警察,就应当不畏艰难险阻。他和同为警察的妻子毅然将两个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第一时间回到了工作岗位,随后就吃住在单位,全力投入到流调溯源工作中。期间,他累计核查涉疫人员600余名,打出1300余通流调电话,查看了400余名人员轨迹。

他就像一个情报指挥中心,有条不紊地协调跟进技侦、网安、图侦、大数据、人口、刑侦以及线下流调溯源工作,汇聚信息数据、制作疫情简报、打印流调报告。疫情严峻期间,他从早到晚连轴转,每天只睡4个小时,成了指挥部“最先一公里”“最后一米”的衔接中枢,为上级部门快速、全面、准确掌握疫情流调溯源情况提供了坚强的数据支撑。   

    严厉打击犯罪、守护辖区平安、维护法律正义是潘俊宇始终如一坚守的初心使命,他时刻以一往无前的勇毅全力以赴、执着前行。2019年任职刑警大队副大队长以来,他带领技术中队和图侦中队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60余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600余人。


相关推荐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