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常州高新区迎来成立33周年纪念日。自1992年在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肩负“发展高科技 发展产业化”使命以来,这片热土历经33载追风赶月的奋斗,实现了从区域面积5.63平方公里到508.91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从1.1亿元到突破2200亿元的跨越式发展。
眼下,常州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发出奋进号召,常州高新区紧扣“常州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核心定位,以决战决胜姿态统筹推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营商环境精耕细作、产城融合深度突破、民生福祉持续升级,同步实现乡村振兴的生态蝶变与文旅经济的破圈出彩,多点发力、全域攻坚,向着“十四五”圆满收官全力冲刺,用实干与创新绘就新时代的“高新发展蓝图”。
新质生产力“引擎”轰鸣
“总投资3亿元,建成后年产3154万套汽车冷却系统管路,其中新能源汽车管路占比超六成。”8月17日,江苏欧朗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及智能制造基地奠基仪式上,企业负责人的介绍让现场嘉宾看到了高新区新能源产业的强劲后劲。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欧朗汽车手握80余件有效专利,客户覆盖丰田、比亚迪及德国大众等全球巨头,此次新项目落地,将进一步夯实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细分优势”。
这样的“高新速度”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常州高新区9个省重大实施项目已开工8个,34个市重点入库项目中28个实现开工、10个顺利竣工,78个新招引优质项目陆续落地,成为新质生产力快速成长的“生力军”。8月19日,江苏屹材全固态电池关键核心材料生产项目在奔牛智造港投产,为高新区抢占未来电池技术制高点注入“芯”动能;8月20日,总投资50亿元的星宇股份智能汽车电子及视觉系统产业中心启动建设,达产后将实现1000万只智能车灯总成配套能力,进一步巩固其行业地位。
截至目前,常州高新区已吸引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2100家外企落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总量全市第一,达36家。“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育百亿规模企业7家、50亿规模企业4家、30亿规模企业8家、10亿规模企业45家,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2家。
精耕营商“沃土”引凤来栖
今年年初,全球新能源电池原浆混合技术领域的德企迈萨科集团,将亚太区首个生产基地签约落户常州高新区,这是其首次在华设立法人实体。迈萨科负责人Nicolas直言,从首次洽谈到签约,高新区招商团队独创的“产业链图谱+德式成本模型”组合拳让总部惊叹“比我们更懂自己的需求”,而5个工作日完成注册,比预期提前2个月,协调缩短1个月投产周期的“超预期服务”,更促使总部在今年二季度追加近50%投资。如今,迈萨科已带动多家德语区配套企业洽谈落户,形成“引进一家、带来一串”的集群效应。
迈萨科的“加码”,是常州高新区厚植营商环境沃土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高新区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生命线”,为企业打造从落地到发展的全周期“舒适区”。
例如,针对企业“用地难、找地烦”痛点,高新区打造全市首创的“土地云仓”综合管理平台,让土地资源配置更高效。九号公司常州研发生产基地原本是闲置低效工业用地,仅用半年改造就实现投产,成为全球最大智能短交通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高新区在全省首推“建设项目服务清单制”,并入选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例如,河海新能源超导热芯高端装备项目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当日,项目同步取得“四证四书”,较常规流程提速6个月;仅9个月完成生产车间主体建设,后续职能部门又主动上门开展竣工前指导,让验收环节再提速30天,真正实现“拿地即开工、开工即送电、竣备即投产”。
产城融合绘就“新画卷”
“常泰长江大桥通车后,从常州到泰州只要20分钟,以后跨江谈业务更方便了!”在常泰长江大桥建设工地,看着即将通车的钢铁巨龙,一位新能源企业高管充满期待。
交通的升级,正助推常州高铁新城成为产城融合的“主阵地”。如今的常州高新区,一张“空铁水公”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正在形成: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推进顺利,通航能力将从100吨升级至2000吨,魏村枢纽船闸已投用,未来将与铁路、空运联动,实现工业园区“门到门”运输;龙江路高架北延工程进度达80%,年底通车后将成为常州高铁新城的“活力动脉”;常州机场航站区改扩建、腾龙大道智慧快速路等项目加速推进,让“内畅外联”成为现实。高新广场、领航大厦成为城市新地标,星耀城、科创水镇二期加速建设,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头部机构聚集,“一核四带”格局下,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产城融合,既要“产”的活力,也要“城”的温度。在常州高铁新城,定位“区域医疗中心、急救中心、转化中心”的常州市一院高新院区正加快建设;总投资6亿元的第二工人文化宫,融合常州传统民居肌理,规划图、演、展、艺、体五馆群落,未来将成为服务全市职工与青少年、激活城市精神生活的活力引擎;环新龙湖公园景观提升、低密度高品质住宅供给、优质学校培育……一系列举措让常州高铁新城不仅成为“产业高地”,更是“宜居家园”。
民生“微幸福” 持续升温
“按下SOS键,社区和120很快就到了,现在在家也安心。”家住薛家镇中巷社区的孙阿姨,至今对今年5月的意外摔倒事件记忆犹新——佩戴的智能手表帮助她及时获救。这是常州高新区织密“银色关怀网”的一个缩影。如今,三井街道兰翔社区的“毫米波雷达”可无接触监控老人行动轨迹,智慧助餐、居家安全监测等场景覆盖全区15.3万老年人,科技让养老更有温度。
民生福祉,藏在“住有宜居”的细节里。“十四五”期间,高新区累计投入6.97亿元,对52个老旧小区进行全面改造,加装电梯41台,解决老年人“上下楼难”等问题。在改造过程中,“城市大管家”同步调动绿化、环卫团队,实现“改造完成即管护到位”;通过“物业+康养”一体化,延伸服务内涵,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
此外,71个助餐点覆盖全区10个镇街,日均2600份热餐直达社区;7家市级“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残疾人、低保人员精准匹配岗位;薛家镇童子河社区的“成长暑动力”暑托班,开设138节特色课程服务22名儿童,解决了快递员、外卖员等群体的“带娃难”。“孩子在这里学本事,我们干活更踏实。”外卖员王师傅的话,道出了百姓的心声。
生态变“金”活力出圈
“十年前这里还是灰扑扑的矿坑,现在成了露营胜地!”8月16日晚,孟河镇居民王先生在小黄山露营谷观看“苏超”比赛时,不禁感慨。从矿坑到“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案例”,小黄山的蜕变是高新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2016年起,市、区、镇三级联动推进生态修复,如今森林覆盖率超90%,成为常州“城市绿肺”。依托“孟河医派”文化,小黄山还打造了“生态+康养”产业,开园至今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孟河农产品销量倍增。
“十四五”期间,常州高新区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破解“化工围江”入选2023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基础长江生态岸线建成比例达80.6%,居全省第一……
乡村美起来,文旅也“活”起来。8月17日晚,新龙生态林的“龙城狂欢夜”点燃全城热情,“苏超之夜·美食十三妹”市集让球迷与游客大快朵颐,长江森林音乐节吸引8.5万乐迷,“春江八景”串联30公里慢行绿道,新龙生态林、光伏产业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昔日工业区正成为“诗意栖居地”。
下一步,常州高新区将深刻把握挑大梁“四个着力点”的实践路径,锚定“常州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定位,在加快培育和锻造新质生产力上勇当先锋,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勇拓新路,在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勇担重任,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勇作示范,努力为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通讯员 常高轩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葛小林 李梦雅(常州新北区委宣传统战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