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编辑:高霞
- 时间:2025-11-21 15:53:28
在世界大河文明的版图上,一座座古都如珍珠般散落。11月20日“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中,在历史城区调研与文化沙龙活动现场,来自埃及、意大利、塞尔维亚、马来西亚等全球城市的代表齐聚秦淮河畔,共同探寻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中的“活态密码”。从长江之滨到多瑙河畔,嘉宾们围绕“历史遗产的活态保护与全球文化多样性”“社区赋权与多元共治: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协同’”“智慧化与数字化:技术赋能下的‘以人为本’更新”三大议题展开讨论。

保护理念:从“静态保存”到“活化利用”
11月20日清晨,南京老城南小西湖片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市市长扎尔科·米钦漫步在青砖黛瓦间,看着原汁原味的江南民居与现代艺术店铺相映成趣。“诺维萨德也有同样的老城区,”米钦说,“我们在翻新文化遗产建筑时,也坚持让居民继续居住其中。看了小西湖片区的更新经验,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这种让遗产“活”在当下的理念,正是南京城市更新的核心理念。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亚洲遗产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汪艳在沙龙上表示:“遗产保护不仅是保护历史标本,更是激活城市活力、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关键。”她介绍,南京通过“小尺度、渐进式”的保护与再生路径,使小西湖片区的老街坊愿意回迁居住,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在塞尔维亚诺维萨德,这种理念进行了深入实践。该市代表介绍,诺维萨德完整翻新了老城区的“下城”,在居民生活的同时修缮房屋。当前最大的文化遗产项目阿尔马什街区,不仅翻新外观,更全面更新基础设施,恢复其历史风貌。
罗马正在进行一场宏大的保护计划,将台伯河从一道历史风景线转型为“绿色与蓝色基础设施”,如今已建成5座临河公园,让河流空间重新对市民开放。“我们的终极愿景是让台伯河重新具备安全游泳的条件。”

埃及吉萨省副省长亨德·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阿卜杜勒哈利姆在参观南京城墙博物馆后表示,南京与埃及在遗产保护方面惊人相似。“尼罗河与秦淮河同样孕育着灿烂文明,这里的景色让我倍感亲切。”她说,埃及也在探索类似路径,让古老文明在现代城市中焕发新生。
治理模式: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协同”
文化遗产保护要持续深入,需要从政府“独角戏”转向社会“大合唱”。各地在这方面的创新实践,展现出多元共治的智慧。

南京的“颗粒归仓·守护城墙”项目是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通过发动市民寻找、回收散落的明城砖,将冰冷的砖石转化为有温度的情感纽带,让城墙保护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行动。
在诺维萨德的阿尔马什街区改造中,社区参与同样关键。诺维萨德市代表说,在多瑙河畔的城市更新中,项目团队通过与居民的深入交流,确认了历史上水井分布的位置点,将这些水井作为项目组成部分重新复原。“这种深入社区的调研方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历史空间的社会价值。”

科莫市的“纺织谷”展现了产业协同的力量。科莫市市长亚历山德罗·拉皮内塞表示,当地政府、商会、高校与企业家之间就未来发展达成了广泛“共识”,将分散的社会力量凝聚成强大的创新合力。
罗马作为一座拥有近2800年历史的古城,始终面临着平衡历史遗迹保护与现代生活需求的挑战。“我们致力于系统性保护古老城区,特别是城墙范围内的历史区域,”罗马二区区长弗朗西斯卡·德尔·贝洛表示,“与此同时,其他区域的历史建筑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我们正通过修复和功能转化等方式予以保护。”她特别提到了斯帕达区的修复案例,该区域不仅是罗马第一大学所在地,更是一处典型的历史文化区,展现了罗马在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智慧。

尼泊尔加德满都市外办对外交往联络官沙利克·拉姆·奥利分享了灾后重建的宝贵经验。2015年地震后,他们沿用2000多年的传统“Guthi”社区自治体系,由社区团体自主维护与修缮遗址,同时与国际组织合作,成功重建历史场所。其中,中方也援建了多处建筑,他表示非常感谢。

马六甲历史城区工委会主席颜天禄介绍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实践。“我们在街道设置多语标识,并鼓励社区参与各民族的节庆活动,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都能在遗产保护中找到归属感。”
发展路径: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文化遗产要持续传承,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发展动能,让老传统焕发新生命。
意大利科莫市市长亚历山德罗·拉皮内塞分享了通过功能置换实现文化价值转化的经验。“我们将古罗马城墙区域从停车场转变为剧院表演空间,这不需要巨额资金,只需要改变的勇气。”这种转变不仅保护了历史遗址,更为市民提供了新的文化体验空间。
在马六甲,活态传承的经济价值体现在文旅融合中。颜天禄说,老城区留存数百栋百年房屋,政府要求“修旧如旧”,以传承传统风貌。同时,通过设置多语标识,鼓励社区参与节庆活动,让文化遗产成为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诺维萨德市在文化遗产的经济转化方面经验丰富。该市代表表示,在阿尔马什街区改造中,市政府明确要求物理空间更新后必须同步注入文化内容。将旧丝绸厂改造而成的“斯维拉文化站”迅速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文化场所之一,“这些文化内容的注入,让历史空间真正‘活’了起来。”
技术赋能为遗产保护开辟了新路径。埃及代表说,她印象最深的是科技与遗产的融合。“南京城墙博物馆通过现代技术提升视觉与精神理解。大埃及博物馆也是如此,将废墟转化为现代化设施。”她认为,技术改变了我们讲述历史的方式,使遗址“复活”。
南京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也积极开展文明互鉴。据汪艳教授介绍,南京团队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2024年赴缅甸调研,为妙乌古城申遗提供支持;组织学生开展南京中华门与埃及开罗萨拉丁城堡的数字建模比较研究;在德国莱比锡策展“共同的遗产 共同的世界”南京明城墙与莱比锡历史建筑主题展览。

今年适逢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南京与马六甲这两座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对话更具深意。颜天禄表示:“我们应弘扬和平发展理念,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资源管理教席主持教授董卫认为,南京老门东片区的成功在于持之以恒地坚守。“该区域规划始于25年前,历经10年设计,又经过15年运营维护,才成就今日面貌。如今这里不仅是旅游点,更是年轻人的聚集地。”
这些滨水古都的创新实践,共同破译了文明根脉的“活态密码”——文化遗产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其能否持续回应人民的时代需求,在传承与创新中,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守护人类文明的根脉,最好的方式是以包容与创新的智慧,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中呼吸、生长。
通讯员 刘霞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 卢河燕 张文颖 李楠/文 钱念秋/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