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何以为汉?汉文化与世界文明融通互鉴

悠悠汉风,文脉绵绵。11月5日,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举办。作为本次论坛的分论坛之一,“汉风远扬:汉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融通互鉴”分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许诗焱主持,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副会长史党社,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研究基地江苏师范大学汉文化研究院院长朱存明,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工匠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天波,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霍红发表演讲。学者们聚焦汉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探讨中华文化在开放包容与其他文明互鉴共荣的多种路径。



△ 许诗焱

徐兴无:汉代在中华文明史上扮演关键角色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发表了题为《汉代对古代文明的继承》的演讲,指出汉代儒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了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接续了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精神遗产。


△ 徐兴无

徐兴无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是中国早期国家文明的显著特征。孔子开创的先秦儒家思想和学术是通过对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代封建礼乐文化的继承和阐释而形成的,三代其实是诸夏文明的共同体。孔子将三代阐释为一个礼乐文明的传统,并且指出唯有能够阐释和发展三代文明的人才是真正的继承者。但是道家、法家、纵横家都对儒家思想加以批判或否定。

汉代面临一个根本性问题:在秦朝“焚书坑儒”、断裂传统之后,如何在一个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大一统帝国中,实现古代文明的复兴?汉儒接过了这一文化使命。

徐兴无说,董仲舒一方面将“三代之道”从具体的“三代之礼”当中抽绎出来,作为根本性的道路和原则,为汉朝大一统集权制度提供文化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提出了能够与汉朝社会实际和郡县制度相结合的政治和文化方案。至此,董仲舒试图改变秦朝“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的局面,将三代礼乐文明阐发为汉朝的理想,注入到新时代之中。其思辨性体现为对“三代之道”变与不变的阐说,其深刻性在于对传统与现实的反思,也奠定了秦汉以后的文明理想,为后世的文明实践提供了历史的经验。

史党社:汉文化发展出农业文明的新高度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史党社以《汉与域外文化的交融及意义》为题演讲。



△ 史党社

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之一。凭借大一统的政治和行政力量,汉文化在西周基础上,发展出农业文明的新高度。汉文化具有强烈的统一性、同质性,同时繁盛而多元。这个特征的产生,既依赖于境内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也和汉文化与北方草原、西方等域外文化的密切交流有关。

史党社说,汉代,汉民族初步形成,承继战国以来的一统观念,从强调“华夏”与“蛮夷”之别到大一统、天下一家的民族观。大一统、天下一家,这种观念泽被后世,对稳定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正面作用;与世界其他地区历史及当今的民族政策相较,也有很大的优越性。

史党社总结了汉文化的特点:由于政治上的统一,表现为高度的统一性、同质性,同时不缺乏多样性;吸收力及包容性、传播力强;注重现实生活、高度“生活化”:既重现实,又重理想。

他认为,汉与域外文化交融的历史意义在于丰富了时人的生活,促进了汉文化的繁荣。整体来看,域外文化因素对境内的传入、融合,作为一种外部张力,与汉朝境内的各种文化体一样,共同创造了繁荣的汉文化,使汉代成为中国文化史的高峰。

朱存明:汉画像石就是石头雕刻的图像史书

一块块沉睡千年的汉画像石,既是汉代的“石头史书”,更是汉文化绵延不绝的鲜活载体。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朱存明以《汉画像石中的汉文化及其传播》为题演讲,借这些古老石刻为钥匙,解锁了汉文化的深层密码。


△ 朱存明

朱存明说,语言与图像是文化存在的两种重要载体。如果说《史记》《汉书》是文字记载的汉代的史书,那么汉画像石就是石头雕刻的图像史书。徐州作为汉画像石的主要存在区域,又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图像表现的中国文化特征是有其鲜明特质的。

汉画像表现了汉代人的现实社会生活、民族神圣的信仰及对未来的理想追求,是看得见的中国文化根脉与文化基因。汉画像石展现了汉代人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儒家主导的社会秩序,表现了重农固本、忠孝节义、尊卑有序等,是汉代人对理想社会制度的刻画。

汉画像石里的民族信仰,是一种天地信仰的多神崇拜,体现了中国尊天敬祖的古老传统,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是汉人精神世界的可视性表达。在艺术的基因方面,它奠定了中国艺术以线为主的民族特征,追求审美意象的尚意表达,表达了一种深沉雄大的刚健精神。

潘天波:徐州是一个“城里有城”的城市

“工匠精神”从来不是新词,而是深植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潘天波以《丝绸之路上的汉代工匠文明》为题,带着这份穿越千年的精神共鸣,为现场观众解锁了汉代工匠文明的璀璨密码。


△ 潘天波

古往今来,工匠群体始终以一丝不苟的职业操守、自强不息的坚韧意志与精益求精的造物追求,铸就了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工匠文明。汉代更是堪称璀璨的“工匠时代”,刘向、刘歆父子补辑《周礼》时,将《考工记》纳入其中,让这部承载中华造物哲学的典籍,成为国家手工业技术规范的经典,更成为中华工业文明的根脉与“胎动”。而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更让这份匠心跨越山海,既促成了中外工匠文化的深度交流,也为中华工匠文明注入了鲜活活力,成为工匠文明传播的重要通道。

谈及徐州的汉文化魅力,潘天波满脸赞许:“徐州是汉文化发源地,它是一个‘城里有城’的城市,非常有汉文化的特色。”他认为,此次论坛“何以为汉”的主题,既是对汉文化的历史之问,也是民族之问、时代之问,核心就是要梳理文脉、为城市发展注入灵魂。展望未来,潘天波表示,汉文化正从传统传承迈向当代复兴,这份珍贵的文化基因正融入民族血脉,以软文化之力赋能城市硬发展,为时代进步持续添砖加瓦。

霍红:通过汉诗外译作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霍红以《大风起兮云飞扬:翻译视域下的汉诗国家形象建构考察》为题演讲。


△ 霍红

文化复兴的时代,中华文化自信像待起的大风,带动中华文化高远飘扬。汉诗以语言凝练、独特意象及深厚文化内涵为显著特征,这些特质在翻译中既是具有文化特质的亮点,也构成翻译过程的主要挑战。霍红认为,通过汉诗外译,有益于建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她分析不同翻译策略的实践效果以及不同译文对汉诗中诸如意象与韵律等特质的保留,认为汉诗远扬需要极大地保持源诗的语言特质和文化魅力,在源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寻求共通之处、求同存异,做到源文化的保真与异文化之间的通融。

“译者秉承着‘保持差异,文明互鉴;尊重特质,建构形象;你中有我,存异共生’译者行为范式,在译者行为中展现译者的自我、自尊、自信和自豪,在汉诗翻译中建构有中国气质的、悦耳悦目的、可敬的中国文化文学形象,从而建构中国形象。”

现代快报/现代+王凡 白雁 丁梦莎/文 马晶晶 顾炜 刘畅/摄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