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快快评 | 何以为汉?刘邦“穿越”给出答案



11月5日,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启幕。在数字化沉浸式开场中,AI数字人汉高祖刘邦身着玄色帝袍“穿越”而来,击筑高歌,吟唱《大风歌》,让人油然赞叹,“这就是刘邦”。在刘邦的家乡“遇见”刘邦、“看见”历史,是徐州展示千年古城风采、打造汉文化金色名片的精彩样本。

AI数字人刘邦的“出场”,是全国10余位权威专家反复考证、严格把关的结果,具有开创和突破价值。千百年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刘邦”成为一种困局,以AI数字人技术“复活”刘邦,是我们和2000多年前的汉高祖“面对面”的唯一方式。这意味着必须通过“不走寻常路”,让文献中人重新长出“血肉”,更意味着需以数字文明为舟,拥抱文化情怀、展现文化自觉。

延伸而论,与“刘邦”同场、与汉乐共鸣……是探寻“何以为汉”的现实路径,是研讨“和合共生”的必有之举。通过多维技术融合,将两千余年的汉文化历史与现代数智科技无缝衔接,令“文明传承”的宏大主题变得具象化、清晰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锚定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举办汉文化论坛,展现信息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的新高度,正是贯彻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对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信息技术为驱动、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技术精度为标准,让历史人物从典籍中“走出”,让“何以为汉”的答案更清晰,让超越时间的文化感知变得更加深切,是对包括汉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致敬,是对中华文明根和魂的坚守和呵护。事实说明,以AI作为“钥匙”,打开了神秘的历史通道,也连接了人心。此时,你我都不再是看客,而是汉文化“肌理”的触摸者、汉文化精髓的体悟者。

以现代思维、现代手段,打开汉文化的宝库,找寻创新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密码,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汉文化具有活态文明的特质,视线所及,汉印的流传、汉服的承继,让无数年轻人迸发出浓厚的“寻根”兴趣。强化汉文化元素在时代场景中的“破圈”效应、拓展汉文化发展的视野和领域,是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活用两千年积淀的文化和精神资源的本质要求。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我们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的核心动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来自历史的呼唤,是来自未来的召唤,成为我们必须高质量完成的任务。近年来,马面裙走红,《长安三万里》《哪吒2》也以丰富的文化意象走向世界,这些鲜活案例予人以深刻启示:文化产业越繁荣,中华文明越有全球“能见度”。就此而言,在新时代大力传承和发展汉文化,让古老的文明建立起“青春”而多元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吸引更多人感受和享受汉文化的养分,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新课题。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