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 编辑:周冬梅
- 时间:2025-09-21 13:47:26
黑色的琉璃,釉色有光泽;黄色的五爪金龙,刚劲有力……
今年4月,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以“重回长干里”为主题,发起了“共享文明记忆”全球征集令,旨在通过征集散落海内外的文物构件、数字资料以及文化记忆,重现毁于战火的琉璃塔风貌,并重构其千年文明脉络。
这项征集活动受到持续关注。近日,古陶瓷爱好和研究者孙建文捐赠了自己收藏的20多件琉璃构件。这些琉璃构件有屋顶上的屋脊兽、筒瓦、龙纹滴水等。
资深文博专家王兴平说,这些琉璃构件虽然残缺不全,但它们提供了一种研究视角,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他拎着一箱琉璃构件来了
在南京生活8年,孙建文爱上了这座充满六朝烟水气的城市。这座城市就像古董铺子,博物馆多、掌故多,越逛越有味。
对有着“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的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孙建文一直充满好奇。他说:“我从书上读到过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故事。它曾经是南京地面最‘厉害’的宝塔,没有一枚钉子,全是榫卯结构,觉得太震撼太了不起,毁于战火也太可惜了。”
孙建文是一个南宋官窑爱好和研究者,收集了一定数量的相关标本,同时,基于对南京这座古城的热爱和对大报恩寺的认识,收集了各种琉璃构件。听说大报恩寺博物馆在征集各种文物构件,就带着满满一箱琉璃构件来了。有黄色的琉璃筒瓦、滴水,绿色的琉璃残件,没有上釉的屋脊兽……
虽然都是残件,但每一件都有小故事。他拿起屋脊兽说,这是20多件琉璃构件中自己特别喜欢的。他说:“古代的屋脊上有各种小兽,包括仙人。这件屋脊兽看起来比较庄严,狮子的毛发也非常生动,一看就出手不凡,是皇家建筑上的。”
为什么要捐赠?孙建文说,这些琉璃构件如果放在自己手里发挥不了最大作用,如果放在博物馆,那么公众都能看得见,可以让公众通过它们回味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曾经的辉煌。
这些构件或为研究提供新思路
孙建文带来的琉璃构件引起了资深文博专家王兴平的极大兴趣,他把所有琉璃构件都一一上手,仔细观察研究。“这件绿色的残件,应该曾经是金陵大报恩寺的,曾经出土过类似的;这件黑色琉璃构件就值得考究推敲了:它是做什么用的,是须弥座的一部分还是另有用途……”
王兴平说,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是朱棣为生母而建,始建于永乐十年(1412年),历时20年完成;遗憾的是,琉璃宝塔1856年毁于战火。“尽管史料对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记载不少,但留下的遗憾实在太多。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留存于世400多年,多次修缮过,每一次修缮可能都不太一样,由于宝塔的工程资料、设计图都没有留下,这些都无从考证,需要通过更多的考古实证、资料来一点点拨开历史谜团。”
王兴平认为,孙建文捐赠的琉璃构件有的可能并不是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有的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和比对,有的琉璃构件也对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他说:“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展‘共享文明记忆’全球征集,对文化遗产不仅是缅怀的问题,还旨在通过征集本身收集当时的重要物证,通过征集来的构件逐步还原大报恩寺琉璃塔在建材和工艺上的那些奇迹和成就。”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文 钱念秋 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