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海外漂泊110年,大报恩寺琉璃塔木模型“回家”开箱

9月19日,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内,一个历经跨洋运输的木质包装箱被缓缓打开。时隔110年,由上海土山湾孤儿院孩童手工复刻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木质模型,终于回到其原型所在的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原址,这也是它自1915年远渡重洋后,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百年前的“中国名片”,今日归来

时间回溯至20世纪初,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已毁于战火,上海土山湾孤儿院工艺院的传教士葛成亮带领孤儿们,通过史料研究与工艺复原,手工打造出这座木质模型。

1915年,它与另外80余座中国宝塔模型一同前往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不仅斩获最高荣誉“甲等大奖章”,更成为西方世界首次系统性认识中国宝塔建筑艺术的“文化名片”。

博览会结束后,包括这座模型在内的80余座宝塔模型被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收藏,此后的110年里,它们从未在中国展出。“对南京和南京市民来说,它的归来是重新链接历史记忆的过程。”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馆长王文溪在开箱现场表示,“我们期待与这座塔的相逢,更期待它的‘回家’。”

开箱时刻: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小心守护”

开箱现场的细节,藏着对这件百年文物的极致珍视。模型被装在厚重的木质箱子中,箱体表面还留有清晰的运输标识,经海关严格检测确认文物安全后,才缓缓运抵博物馆。

工作人员用专用工具小心撬开木箱的卡扣与封条,塔身上的每一个木质构件、每一只微型风铃,都用白色布条层层缠绕包裹,最大程度隔绝运输中的磕碰与磨损,确保百年木件不受丝毫损伤。

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文物保管员丹尼尔·卡平(Daniel Carpin)双手捏着胶布的边缘,一点点、慢慢地将包裹风铃的胶布撕去。他的动作极轻,每撕下一段,都会停下来观察风铃的状态,确认没有因粘连造成漆面或木质损伤后,才继续下一个。“从上海到南京的卡车旅程里,我一路都在留意路况,生怕有剧烈颠簸。”丹尼尔在开箱间隙说道,“中国城市的广阔与繁华远超我的预期,尤其是夜晚路过那座玻璃制成的现代大报恩塔时,灯光亮起的瞬间,我忽然觉得,这就是模型‘回家’该见的景象。”

谈及模型在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的百年守护,丹尼尔补充道:“遗憾的是它的早期展出记录并不完整,我们只明确知道是在1915年或1917年购入的。但能确定的是,它展出过很长时间,我见过上世纪70年代它在展厅里的照片,能想象有成千上万的人曾站在它面前欣赏。我们对它的保护,一直围绕‘保存’的核心:严格控制展厅的恒温恒湿环境,使用低光照灯具避免木质老化,定期做虫害检查,确保它能以最初的样貌被好好留存。”

为接它回家,博物馆“量身定制”准备

为了让这件木质模型安全“回家”,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与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模型此前展览地)三方反复沟通,制定了详尽的运输与展陈方案。“它是百年木构,对环境的敏感度很高。”王文溪透露,双方的沟通从一年前就已开始,“小到运输箱内的缓冲材料厚度,大到展柜的温湿度参数、灯光的色温与照度,我们逐一对标,确保每一项指标都符合文物保护的最高标准。”

 丹尼尔·卡平(Daniel Carpin)

最让丹尼尔印象深刻的,是博物馆为模型“量身改造”的入口。“最初勘察时发现,装有模型的木箱高度超过了展馆原入口,没想到博物馆直接决定抬高门口高度,为了让它能顺利‘进门’。”丹尼尔直言,“这是我们和其他博物馆合作时从未遇到过的事,他们的用心和专业,真的让我很惊讶。昨天我提前参观博物馆,展柜的做工、专业的温湿度控制设备,还有整个团队的协作状态,都让我确信,这里就是它最该待的地方。”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供图)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