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江苏盐城再次成为世界目光的焦点。
盐城,拥有582公里海岸线、76.97万公顷湿地,是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这里不仅是丹顶鹤的越冬地、麋鹿的故乡,还身兼“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闪亮名片。
但盐城并不甘于只做“生态守护者”。2023年,首届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成功举办,盐城借此跃上国际舞台。2025年,该市再次迎来高光时刻,全球滨海论坛进入倒计时,这场以“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盛会,正悄然折射出一座沿海城市的发展逻辑之变——从“生态底色”到“发展绿色”,盐城正在走出一条人与湿地、产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绿电”澎湃,风光无限
盐城的故事,是从“风”开始的。
风光渔基地
驱车行驶在盐城沿海,随处可见白色风车成排屹立,蓝色光伏板铺展如海。这里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之一。在大丰区沿海滩涂上,一排排海上“大风车”蔚为壮观。在盐城国投集团国能大丰H5#海上风电场,长90米的叶片不停转动。“每转一圈,每台风机就能发电10千瓦时。”工作人员说。
风电产业
作为中国海上风电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盐城自2009年首个陆上风电场并网发电,到全国首个商业运营海上风电项目投运,该市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达554.7万千瓦,约占全国13.4%、全球7%,将黄金海岸线转化为零碳经济的澎湃引擎,被誉为“海上风电第一城”。
远景储能电站
如果说湿地是盐城的生态名片,那么新能源就是盐城的发展王牌。截至2025年7月底,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1—7月新能源发电量216.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70.2%,连续15年位居全省首位,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中海油盐城绿能港
盐城更是绿色装备的“制造者”。转动的“大风车”由机舱、叶轮、叶片和塔筒等组成,共需要上万个零部件。“其中大部件可在盐城配齐,关键部件多数能在盐城找到供应商。”盐城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全国40%的海上风电整机、20%的叶片产自盐城,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龙头企业齐聚,形成了涵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全球最大20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最长SR260风电叶片、首台“碳中和”风机相继下线。
但盐城没有止步于“风”。光伏领域集聚了阿特斯、晶澳、通威股份等光伏行业全国前十强企业中的7家,形成完整产业链。在氢能方面,盐城正前瞻布局“一南一北”绿色氢氨醇基地,吉电绿氢“制储加运用一体化”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这些布局正推动产业链向更绿色方向发展。
“绿智”升级,创新领跑
绿色,不仅是盐城的生态底色,更是产业转型的核心引擎。
海上风电
不久前,由中国中车研制、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功率漂浮式风电机组在中车射阳基地下线。“启航号”20MW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风轮直径达260米,扫风面积53100平方米,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单机年输出清洁电能达6200万千瓦时,能满足约3.7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滨海零碳产业园
“这款628Ah固态电池是我们的‘拳头产品’,能量密度比传统电池高20%,已通过欧盟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认证。”中科融能科技公司位于滨海县滨海港片区零碳产业园内,在公司固态电池生产车间,总经理李付超自豪地说,“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提升了电池机械稳定和热稳定性,日历寿命达到25年以上,度电成本降低30%以上,电池产品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在盐城,还有不少向“新”发力的企业正破圈争先。位于西伏河机器人产业园的江苏大陆智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组装零部件、调试机器人,该公司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100余项。在普渡机器人建湖工厂的车间生产线上,一个个零部件依次有序进行组装,一台台机器人快速下线,上演着盐城版“机器人总动员”。
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我们在工业废水处理、流域治理等多个领域自主研发出一批核心技术与装备,相关成果在10多个省份示范应用。”与盐城环保科技城开展产学研合作以来,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的成绩斐然,团队专业人才从初创的8人发展到如今的237人。
悦达智能工程车间
“聚焦产业发展需要,我们深化与知名大院大所的合作,支持在盐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不断产生研发成果。”盐城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盐城将持续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按照“运营公司+产业联盟”模式,聚焦风电装备、动力电池等优势领域,推动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布局筹建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
“绿金”生辉,湿地流彩
站在盐城黄海湿地深处,芦苇摇曳,鸟鸣清脆。这里是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也是盐城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底色。
“以前这里就是一片荒滩,现在成了‘金滩’。”东台弶港镇渔村听海民宿两层小楼独门独院,54间生态主题客房各具特色。“这里是鸟儿的家园,更是我们的宝藏。”民宿负责人李女士把民宿改造成“观鸟主题驿站”,走上“民宿+观鸟”的特色发展之路。
海天一色
如今,盐城的湿地生态正焕发出耀眼的“绿金”光芒。在东台条子泥湿地,观鸟爱好者们架起"长枪短炮",记录万鸟翔集的壮观景象;在黄海森林公园,生态研学团队穿梭林间,感受自然教育的独特魅力;在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志愿者们守护着珍稀物种的栖息家园。这些生动场景,正是盐城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真实写照。
湿地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效益,更是实打实的经济增长。盐城市文旅局数据显示,2024年度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56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0%;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99.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7%。黄海森林公园、条子泥、荷兰花海等景区成为爆款旅游目的地,湿地生态旅游迅速崛起。
绿色出行比例达72.5%,新能源公交车占比81%,出租车和网约出租车占比分别达到98%和98.3%,充电桩超10万个,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4万辆;绿色建筑、节能改造惠及25.5万户居民;“碳汇贷”“湿地贷”等金融产品创新推出,全国首笔“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贷”落地东台,银行向东台市条子泥景区发放贷款2000万元……盐城绿色经济终将转化为发展红利与民生福祉。
盐城先锋岛
从湿地到产业园,从乡村到城市,从滩涂到大海,盐城正以一种清晰而坚定的方式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5全球滨海论坛召开在即,盐城不仅准备好了一场国际会议,更提供了一份以“绿”为核的发展样本。在这片土地上,生态与经济的共生不再是理论,而是日常;绿色与发展不再是对立,而是统一。盐城,正如其名,不再只是“盐”的城,更是“绿”的城。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姜振军
(盐城市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