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江苏泰州兴化市民王育明公开日本回流的画报和日军手记等珍贵历史资料,揭开兴化市在抗战时期的沦陷历史,记录下日军的滔天罪行。
日本画报和日军手记揭开兴化沦陷记忆
王育明是江苏省兴化市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也是一名文史收藏爱好者,30多年来收藏珍贵藏品上万件。他所收藏的有关日军侵华藏品均是日本回流物品,是他多年前从外地藏友手里交换而来的。
泰州市民王育明(右)收藏的日本画报
王育明收藏了两本名为《支那事变画报》和《画报跃进之日本》的日本画报,画报用日文印刷文字,在画报内页显示印刷和发行时间分别为昭和十六年(1941年)3月25日、昭和十六年(1941年)4月1日。画报内刊登了日军侵占中国的老照片和文字,涉及侵占兴化的老照片有十多张。据史料记载,1941年春节后,侵华日军第十二混成旅团(南浦襄吉部)发动“苏北作战”。2月16日,日伪军从高邮出发,沿北澄子河东进兴化;18日至19日,中国守军在城南、城东顽强阻击,多次击退敌军;20日清晨,日军从城北窑尾登陆,兴化这座千年古城不幸沦陷。
日本画报里“望火楼”老照片
画报中的多张老照片也揭露了日军入侵兴化的惨痛记忆。其中一张标注“望火楼”的照片显示,城楼当时已在战火中沦为断壁残垣,废墟旁还插着一面日本国旗。“原兴化县委大院门口的望火楼,曾被认为是保留至今的历史原建,而日军照片却清晰显示,这座建筑在战争中几乎被炸毁。”王育明说,如今人们所见的望火楼,实为后期复建而成——一座建筑的“重生”,背后是城池遭日军摧残的伤痕。
日本画报里战俘营老照片
另一张战俘营的照片同样令人揪心。照片中,中国战俘集中蹲在地上,他们的遭遇是那段屈辱历史的沉痛注脚。据记载,兴化沦陷后,日军在大王庙(今兴化森林公园最北端)设立战俘营,因冬季极度严寒、水域环绕,无人能成功涉水逃脱,六百余名中国军人被囚于此。
《兴化城攻略战斗详报》日军手记封面
“这本日军留下的手记,纠正了此前关于兴化抗战历史的诸多认知偏差。”王育明又展示了一本名为《兴化城攻略战斗详报》(日军独立步兵第五十一大队第二中队记载)的日军手记,据他介绍,这本手记均为日文手写,并配有插图,其中明确记载了进攻兴化的日军为一支六七百人规模的营级单位,此前公开资料中模糊提及的“林田部队”,也终于有了明确番号指向。关于中国军队与之激战的首战地点,长期被误传为曹家泊,而资料证实应为兴化十里铺(今临城街道十里村)南官河两侧。1941年2月18日上午,中国守军在此与日军铁甲船激烈交火,打响了守城抗战的第一枪。
沉重赋税见证日军对百姓的强取豪夺
民国二十九年度(1940年)的“征收田赋通知单”
王育明还收藏了民国二十九年度(1940年)的“征收田赋通知单”,通知单上方印有“江苏省兴化县自治会”字样,每亩征收标准为三角六分,农户张鸿传被要求缴纳“国币”二元四角田赋。最左边标注了“自治会长刘,发单人催征书”。“当时汉奸刘铸人因惧怕百姓唾骂,不敢署全名。”王育明介绍,据史料记载,1941年日军占领兴化后,强行成立“兴化县自治会”,扶植汉奸刘铸人任会长,竟强令百姓补交1940年赋税。
民国三十年度(1941年)“地方临时补助费通知单”
还有一张民国三十年度(1941年)“地方临时补助费通知单”,显示加征最高标准为每亩七角,是田赋的双倍,这让本就饱受战乱之苦的兴化百姓雪上加霜。
兴化专题研讨:这是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
近期,泰州市历史学会兴化分会联合兴化市党史方志办公室等单位举行了研讨会,会上对王育明这组藏品进行了专题研讨。
兴化市党史方志办公室党史科科长朱存安表示,这批老照片的出现,极大弥补了以往仅凭文字记载可能存在的模糊或偏差,对兴化抗战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时刻警示我们,唯有不忘历史的深刻教训,始终保持清醒的历史意识,才能有效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真正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
通讯员 冯兆宽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媛
(受访者王育明、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