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敬一丹携新书《走过》做客南京图书馆:喜欢南京兼容南北的大气与厚重


 

用脚步丈量时代,用声音和文字温暖人心……6月15日,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携新作《走过》走进南京图书馆,分享她走过的路、见过的事,与读者一起沉浸于山河的诗意、时光的静谧。这是《走过》在南京的首场新书分享会,她讲述了媒体人、思考者用脚步丈量、用心灵书写的“走过”。谈到南京这座多次“走过”的城市,她认为这里集南北的精华,很喜欢这座城市的大气与厚重。

以二十四节气为轴,以记者的敏锐记录时代变迁

《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感动中国》……你是否还记得那些年,荧幕上沉稳睿智的声音?敬一丹,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电视节目主持人,三次获得全国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现任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从主持人到写作者,从荧幕到图书,用感性的触角、理性的观察,坚持记录时代变迁。

《走过》是敬一丹随笔集,作为媒体人,半世光阴路上忙,东南西北、春夏秋冬,悲欣苦乐,作者曾经走过大路小路,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也留下纷纷扬扬的思绪。走过、看过、听过、想过,于是,有了不一样的目光,有了不一样的表达。以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轴,以走过的地方作为空间点,作者在时间与空间交汇处,写下记者、行者的经历与感悟。

在给观众的印象中,敬一丹常常是严肃、眉头紧蹙的形象,就像她退休那年出版的《我遇到你》封面照片上的形象。如今相隔十年,《走过》封面上的敬一丹脚步舒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她看来,《走过》不仅是一本书的名字,更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与态度。在书中,她回顾了年少时的遗憾,描述了自己对现状的从容以及人到中年慢慢放手失去的淡然。作者用大量的文字描述她走过的山川湖海时,也呈现了一种跨越年龄、行业、性别的人生状态。她以记者的敏锐记录时代变迁,以行者的姿态感受自然馈赠。

“走过”南京多家博物馆,她说喜欢这份兼容南北的大气与厚重

早在1999年,敬一丹就已经走遍了中国的所有省份。现场分享中,她说,在没当记者的时候就来过南京,第一次是1981年的蜜月。当时她的感觉是:“这座城市我好像来过。”其实此前她还没有来过南京,只是对它非常认同,“它兼容了南北,让我觉得非常大气、厚重。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地方,总觉得来了好多次都没有读懂它。”

《走过》以二十四节气作为目录索引。在《走过》的夏至节气篇章中,敬一丹写到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说到科举,中国人会想到什么?是金榜题名还是五子登科?是想到范进中举还是名落孙山?那么多成语典故和文人的故事都和科举联系着……”在“小雪”章节“南京六朝的微笑”中,她还写到了六朝博物馆。如果以二十四节气形容南京,敬一丹选择了“秋分”,因为它有一种昼夜寒暑的平衡感,还是丰收节。

现场,敬一丹还分享了书中没有写到的她“走过”南京的经历。她在南京采访多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采访是很难忘的一次。在场馆里待了一星期,感觉心情非常沉重。怎么缓解?她走出纪念馆,走进了隔壁的云锦博物馆,看到云锦那么美好的东西,她的情绪才得以舒缓。

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也是博物馆之城。退休后的敬一丹在央视频做了一档文化类节目,名叫《博物馆九分钟》,聚焦小微博物馆,用一镜到底和新媒体的形式讲述博物馆。1993年做了一档节目叫《寂寞的博物馆》,那时候的博物馆寂寞到什么程度?北京的知名博物馆在出租场馆卖家具。“当时看到那样的状况,特别难过。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职业就是记录变化。我刚才路过几个博物馆,门口都是人头攒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5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