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江苏 > 正文
探秘江苏古道|两条古道“争抢”建文帝逃难之路



题记:长亭外,古道边……羁旅客思,折柳送别,金戈铁马,商旅不绝,古道,重叠着古人的奔波和愁肠,如今,又成了很多都市人的诗和远方。这个“五一”,现代快报记者带你探秘江苏境内的古道,一起揭开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过往。




松岭古道,蜿蜒盘旋在山岭竹林里,是一条由江苏通往安徽的越境古驿道,全长3公里左右。相传,600多年前,燕王朱棣率兵打进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取道溧阳南下逃难,走的就是这条道。有着神秘传说的加持,松岭古道颇受户外爱好者们青睐,不仅是华东地区很多驴友钟爱的一条初级山道,在亲子徒步穿越游中也非常有人气。

 松岭古道起点


4月29日,现代快报记者邀请了最早开发松岭古道探险线路的户外达人老海,一起探访这条网红古道。同时也邀请了溧阳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曹昕运,揭一揭历史谜团。

 茂林修竹下的松岭古道


竹林深处的网红古道

松岭古道起点位于溧阳戴埠镇松岭村,村口有个茅草屋顶的休憩亭,上面挂着“松岭古道”的标牌,指向西南角的重重竹林。穿过七八百米的水泥路,走进密林,古道的真容渐次呈现。与常见的山石道不同,这条古道没有整齐的石阶,凌乱的铺石东一块西一块,嵌在泥土路上。

 茂林修竹下的松岭古道


老海说,古道这一段靠近村子,几百年来,这些路石或被洪水冲走,或被人挖走造房。2008年8月5日,松岭古道被登记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成为常州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村民们普遍开始重视起来。

往上走了两百余米,古道渐渐规整起来,宽近2米,铺面整齐,在茂林修竹间蜿蜒向上延伸,在湿漉漉的雨雾中愈发显得古朴。

 松岭古道


老海介绍说,松岭古道名字的来源与原先遍植山间的高大松树有关。虽然山顶的松树被砍伐殆尽,种上了毛竹,但当地人仍习惯称之为松岭。

 驴友会从此处开始走环线


 松岭古道广德段


古道的最高处位于海拔322米高的岭头上,一些户外团体在周围毛竹上悬挂了红黄飘带,成为驴友的打卡点和休整点。相比上山,下山前往广德的古道铺石更加整齐,但坡面陡峭,杂草丛生,走的人显然不多。

 古树下的糠米村民居


 糠米水库


“很多走松岭古道的户外团,一般只走松岭古道溧阳段,通过岭头后向东走白石山、云石台、仙山头线路,形成一个小环线或者大环线,但这两条户外线路基本都在溧阳境内。实际上,松岭古道的终点处,有一个几百年历史的老村——糠米村,还有收藏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倒影的糠米水库,景色非常好,推荐户外爱好者们去看一看。”老海说。

松岭古道历史可追溯到唐代

溧阳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曹昕运告诉记者,松岭是一条山岭,是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分界线,虽不是很高,但山势颇陡。两边山脚下的居民,虽然分属两个省份,却因地缘很近而来往密切,走亲串友、贸易往来,渐渐形成了一条古道。如今是常州市一般不可移动文物,长约3公里,为当地山石铺砌而成,宽约2米,路沿山涧依山势逐渐向上,蜿蜒伸向大山深处。山石道路北侧有古井一口。山路两旁竹木葱茏,阴翳蔽日,至今仍有居民通过古道来往于两地。

 溧阳《戴氏宗谱》


“松岭古道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曹昕运介绍说,据溧阳《戴氏宗谱》转引旧谱记载:自唐德宗(779—805)年时,本族先祖由南京迁徙溧阳,定居于溧阳城南举善镇(今戴埠镇)。这是目前关于戴埠镇最早的记载。其中戴氏第四代迁往溧阳南山的松岭,戴氏一族修建了从南山到戴埠镇的古道,也就是松岭古道。

在广德县志上还提及,旧时,梅雨时节,松岭古道常被山洪冲毁。晚清时期,江南地区民不聊生,商业萎靡,松岭古道几近荒废。安徽广德人钱文选,民国初年曾出任驻美国旧金山领事。1929年,钱文选忧心家乡发展,慷慨出资修筑松岭古道,解决了当时村民货物运输困难。“与古道平行的还有一条土路,据当地人说,那是供牲口走的。”曹昕运介绍说。

 松岭古道有部分山道破损


两条古道都与建文帝逃难传说有关

当地传说,发生在600多年前的“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其实是走松岭古道逃走了。这一说法,在网上尤为盛行,尤其是户外圈,说起松岭古道,都会打上“建文帝逃难之路”的标签。

对此,曹昕运认为只是野史传说,坊间的传言来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专记“建文逊国”之事,上面写建文四年(1402)夏六月,朱允炆化为僧人,从朱元璋为其准备的秘密通道内遁走,取道溧阳,逃往云南。《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逊国”之事出自明代史仲彬写的《致身录》。《致身录》是野史。“首先,朱允炆的生死是历史之谜,从溧阳逃难南下无疑更是历史之谜。”

 同官岭古官道


曹昕运说,从目前考察来看,溧阳已发现多条古道。除了松岭古道,位于南山竹海景区内的同官岭古官道,也都在“争抢”朱允炆的逃难古道之说。“那条古道位于溧阳市戴埠镇李家园村同官岭史家山上,石块铺砌,宽约2米,长约1.5公里,也是江苏通往安徽的越境古道,2009年9月30日公布为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同样,在李家园也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同官岭”是当时陪同朱允炆经过该山岭南下避难而得名,意味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南山竹海附近有一个村叫同官村,村里大部分都是朱姓。据说这些人都是当年陪同朱允炆逃难官员的后代,他们将建文帝送到安全地点后,原路返回,害怕回去遭到朱棣的迫害,在此落脚,并且全部改姓朱,以纪念流落他乡的朱允炆。

 同官岭古官道旁立的现代石碑


曹昕运介绍说,目前关于同官岭古官道有据考证来自南宋《景定建康志》,提及戴埠产铜。“铜官山:在溧阳县东南五十八里,高十八丈,周回十六里。昔尝出铜,故名。”并引用《唐书·地理志》:“溧阳有铜,此其地也。”设铜官,进而形成同官岭官道,也是极有可能。关于朱姓村民,溧阳文管部门也进行了调查,目前有据查证至少可追溯至清代。

“如今,在同官岭古官道半途上立了一块现代的《建文帝取道溧阳往滇碑记》,碑文称建文帝取道溧阳往滇故事摘自《明史》,但《明史》并无此记载。”

在老海看来,同官岭古官道既然是官道,建文帝又真的取道溧阳逃难的话,必定会在官道上遇到官府阻拦,选择更加偏僻的松岭古道似乎更为合理。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葛小林 陈云龙

部分图片由曹昕运提供


热点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